高中生物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教学随笔新人教版必修1

2022-04-12 04:3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生物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教学随笔新人教版必修1》,欢迎阅读!
袁隆平,杂交,水稻,人教,必修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民以食为天,盘古开天辟地,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为人类的主题。人类在漫长的生息绵延过程中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然而,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据老一辈说,真正重新吃饱饭,是在七十年代末,以前的稻子是高高的,风一吹就倒,产量很低。而现在我们创造了以占世界8%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多养活7000万人口的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97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德安,曾经读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1930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对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农,实在是出人意料。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袁隆平 1953年,从西南农学农学

毕业的袁隆平,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在安江农校,他一呆就是19年。回顾在安江农校的教学生涯,袁隆平感触良多:“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生物学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因此在以后的作物育种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神州大地。“三年困难时期,我亲眼见过有人饿死倒在路边、田坎上,很多人因饥饿得了浮肿病。当时我们农校的老师被下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集体食堂里,我们吃的菜就是一大锅红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来煮,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了两次,饭粒儿看起来大,吃下去一会儿就饿,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顿饱饭就好了。”残酷的现实唤醒袁隆平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

袁隆平在实验室

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

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



1


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回忆往事,一幕幕仿佛就在他眼前。

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邓哲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面对学

袁隆平在做实验 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袁隆平

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

1970年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在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1123日上午,该场技术员冯克珊与李必湖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的铁路桥边的水坑沼泽地段,找到了一片约0.3亩面积的普通野

袁隆平和助手在田间

李必湖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识,他像当年导

师袁隆平寻找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奇迹终于出现了!就在他们找到野生稻之20分钟左右,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他们惊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异常稻株,进一步观察发现这3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断为由一粒种子生长起来的不同分蘖。除这3个稻穗以外,还有大量的匍匐于水面生长的后生分蘖。

为了弄清这蔸野生稻不育株产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价值,他们将它连根拔起,搬回试验基地进行研究,并命名“野败”,国际上叫它“WA。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他们在考虑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

2


配套关,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情怀。

随着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杂交水稻,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国际水稻研究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

。” 袁隆平获首个特等发明奖

当然,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然而,是谁让一个几千年来受贫穷与饥饿折磨的民族解决了吃饭问题?是谁让杂交水稻的身影传遍这片神奇的土地?袁隆平那种济世情怀,那种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让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与博大。





【问题探讨】

1. 袁隆平可以获诺贝尔和平奖吗? 2. 你的问题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ae85e4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3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