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过度教育及对策

2023-11-02 20:04: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过度教育及对策》,欢迎阅读!
政治课,对策,过度,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过度教育及对策

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过度教育主要是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表现为显性教育过度、赏识批评过度、一味灌输过度,适教育有利于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



标签:思想政治课;过度教育;对策

没有较多的家庭作业,有些家长觉得老师不负责任;老师上课不讲细讲透,有些学生觉得老师不负责任;学校多搞些活动,有人觉得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不负责任。会写的字还要写三十遍,一样的题光单元训练就有十几道,必须熟记又易忘的东西要在单元考、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高考来临时反复背诵。这些都是教育中存在的过度教育现象。



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过度教育主要是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主观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正如在医疗中要防止过度治疗一样,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要重视防止过度教育的问题。



一、显性教育过度

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显性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的道德教育活动。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片面强调显性教育出现显性教育过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只重视课本知识方面的显性教育而对隐含在课程中的具有教育性的隐性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使思想政治教育仅局限于认知领域,而忽略其他情感、意志和活动等因素。第二,把本来是以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的隐性教育显性化,过分强调其德育教育功能。第三,把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缺点、问题上纲上线,如学生因为特殊原因的迟到,被严厉批评为漠视学校的组织纪律;把与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斥责为与同学之间不能团结友爱,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把留长头发、染头发的学生视为崇尚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等。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90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和独立意识,对来自任何方面的直接说教或训诫有抵触情绪,导致苦口婆心的教导陷入窘境而显得苍白无力。当显性教育的效果不大明显时,采用隐性教育往往会收到奇效。



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效果的取得,有赖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的结合与互补。首先,通过渗透式教育,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它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




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学什么怎么办,使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之功效。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要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重视舆论导向,加强校风建设。美的事物、美的情境可使人赏心悦目、身心愉快,并自觉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相反,肮脏的自然环境、恶劣的文化氛围、单调的生活方式则易使学生懒散、放纵。再次,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军训及多种兴趣活动。最后,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对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反应最强烈的是青少年,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善于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如果让他们在网上成为腐朽文化俘虏则是教育的失败。由此,抢占网络文化阵地,绝不能等闲视之,要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园地和成才的基地。



二、赏识批评过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激励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鼓励的态度引导孩子,可不知为什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片片热烈的充满赏识的目光中,孩子们却变得越来越骄傲、自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脆弱、不堪一击……孩子们究竟怎么了?难道这都是赏识教育惹的祸吗?其实,赏识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家长、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过了度,才使得孩子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赏识不等于吹捧,也不等于包庇与容忍,表扬是对孩子积极行为与反应的肯定,但不可过于频繁,否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表扬成瘾的人,常常因为很平常的小事而期待他人的溢美之词,不然就不想去完成任务,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得到表扬。



曾经以为把学生的错误指出来责备一番是一种苦口婆心的帮助而学生不太愿意接受则是不能正确对待也曾以为学生违反纪律,老师训斥批评学生是天经地义,而把学生的抵触看作是执迷不悟。直到有一天读了卡耐基的《如欲采蜜,就不要弄翻蜂房》,才开始明白原来的以为是那么的幼稚、偏激,乃至倒置了本末。自己弄翻了蜂房而不能采蜜,过错不在于蜜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者,要善于把握运用适度的赏识与批评。赏识与批评,就像帮助学生谨慎把握住方向的小船,这两个看似极端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



三、灌输过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未成年人为客体,以老师、家长为主体。未成年人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失去了自我思考、成长的环境与条件。三十年代的老太




爷生了儿子,儿子长大后,接过老太爷的钥匙,穿衣、走路、说话、思维、为人处世完全是老太爷的克隆。武侠小说中,徒弟使用的兵器、套路、为人也完全和师傅一样,这就是把受教育者当成客体看待的教育结果。我们现在要求把未成年人也当作主体,重视他们的自觉参与、互动和实践。



一味用语言灌输的结果是,不少人对道德认知,但不作为。公共汽车上为老、弱、病、残、孕让座为例,98%以上的未成年人认为应该让,但实际现实中,又有90%以上的未成年人认为不会让,装作没看见。有一位贪官,在被捕前一天,出版了洋洋25万字的《反腐败记》。书中,对腐败根源剖析十分深刻,对腐败现象十分痛恨,他也认为贪污、腐化是不道德的违法犯罪行为,但说归说,做还是一样做。



摒弃一味的灌输过度,就要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通过一定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政治老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对国内外时政大事的了解,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为上好思想政治课引入活水如指导学生定时观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写出观后感;组织引导学生注意读书看报,每学期每人写一篇政治小论文;出一份时事小报照一张反映社会现象的相片,并加以点评,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评比活动;办好学生贴近生活,走近生活的宣传专栏。类似活动的开展,将课本上固化的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情境动态地结合,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利于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养成自觉行为,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在生活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aadf3b3fe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