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中寻纳凉妙法》,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中寻纳凉妙法
作者:林长华
来源:《椰城》2010年第10期
“夏蒸笼”考验,“秋老虎”展威。在“火轮杲杲悬中天,下铄大地生青烟”(清黄景仁《苦暑行》)环境中,古代先贤如何纳凉消暑?笔者闲暇穿行于浩如烟海的诗林中,得知古代先贤善于在巧妙利用各种环境,采用各种方式避暑纳凉。他们写下大量有情有景、有趣有味的诗文,那种恬淡闲适的生活跃然纸上。闲读古诗人生动有趣的纳凉诗,不仅可了解古人巧思奇趣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纳凉消暑,还可在闲情逸趣之中增添丝丝凉意。
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古代不少帝王贵族尽管生活豪华奢侈,条件优越,但也免不了身受暑夏之苦,从他们的诗文便可管窥知豹。梁简文帝的纳凉诗曰:“斜日晚骎骎,池塘生半阴。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游鱼吹水沫,神蔡上荷心。翠竹垂秋采,丹枣映疏砧。无劳夜游曲,寄此讬微吟。”梁孝元帝纳凉诗曰:“高舂斜日下,佳气满栏楹。池红早花落,水渌晚苔生。星稀月稍上,云开河尚横。白鸟翻帷暗,丹萤入帐明。……”杜甫的五言绝句把人们企盼凉风习习的夏夜描写得生动逼真:“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他在《夏季叹》诗中还写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季日长夜短,睡眠不足,入夜开轩,晨起关闭,外避暑气,内保清凉,确是富有科学道理的消暑妙法。
临水亭榭,荷花池畔,碧波粼粼,轻风阵阵,历来是赏心怡情,纳凉消暑的好所在。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专此吟咏:“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宋代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暑夏月夜,倘徉于碧波荡漾的莲池小径,清风拂面,荷香沁脾,笛声悠扬,这种纳凉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实在令人赞慕。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在池边乘凉,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上》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细草微风,莲花遮面,幽深而宁静,不禁使人联想到流连于池畔绿荫中那种逸趣盎然的情景。
绿树葱茏,万木荫蓊的山中俨然天然空调世界。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陆希声也有“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的诗句。唐诗人姚合的五绝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赏景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人口稠密,热不可耐。而山林之中荫凉风爽,两相比较,恍若凉热两世界。宋代戴复古《慧力寺避暑》写道:“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诗中写出了绿化可以调节气温的作用。暑夏的山洞阴凉宜人,实属消暑佳境。广西阳朔有个碧莲洞,洞内有水,水动生风,吸引古今无数游客来到这清凉世界消夏。有个文人留下独具一格的回文诗:“香莲碧水洞风凉,水洞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洞水,凉风洞水碧莲香。”这首诗顺读倒读都是消暑降温的意境,品读之余顿生几分凉意。山中树茂林密,成了古人纳凉的好去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a93ed3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