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书演讲稿

2022-07-23 11:02: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龙应台《目送》读书演讲稿》,欢迎阅读!
龙应台,目送,演讲稿,读书
各位同学,晚上好。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捧红了莫言,而他是我心中诺贝文学奖的不二人选,他就是台湾着名作家龙应台女士,今天很荣幸可以与各位同学分享他的作品《目送》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龙应台其人。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县。1986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产生巨大影响。1988年底,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1999年受台北市长马英九之邀, ?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来,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200712月出版的《亲爱的安德烈》等图书,在台北、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均列畅销书榜首。《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经历都是一个罕见的档案

接下来让我们说说龙应台其文。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龙应台女士人生际遇很丰富,曾旅居世界各地,因此对于历史、人生,龙应台的见地是很独到的,他也把这些见解看法写进了作品中,因此着作颇丰,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还有《人在欧洲》《写给台湾的信》《美丽的权利》《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等,在业界也有广泛地支持和好评。可见龙应台女士不仅是佳作不断,而且是位高产作家。(这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作品)(翻页)

《目送》是龙应台女士较近的作品,集合了她近年来对生活,对社会的的新鲜感受,74篇散文组成,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写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与不舍、决然的虚无。(翻页)在这本书里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应该说这是一本生死笔记,爱与忧的混合,深与浅的交融,深邃,忧伤,且美丽。

第一篇文章与全书同名,奠定了全书的情感基调,也还原了最为真实的龙应台,他就像一个站在我们身边的长者,经历着我们终究会经历的人生 。父亲的离世,只留给了


他记忆里匆匆的背影,牵动着回忆里无数次的离别,那里有他送别小儿子的场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当回忆的场景在心里沉淀,渐渐沉淀成了思考:龙应台才会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女士教会我们透视人性,更看清楚自己的心,不知那里是不是都个向他所讲诉的地方: 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几朵黄花……同学们,善待生命吧,我们都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翻页)









说起这篇文章,我不想说一些很酸的话,但是,它真的是值得思量。我不知道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次离别,也不清楚会有多少人明白那些被我们忽视掉的目送背后隐含着的难以言说的深深浅浅的爱与忧愁,总而言之,这本书讲了太多的感动与无法言说的情绪。如此一个人才更容易认清生活的本真与幸福的真谛吧。这本书里他写生活,历史,不过不是宏观的,也不是伟人的,而是一些最为平凡的人和他们的历史。生活化的哲学哲学化的生活,尽皆在此。接下来的两篇文章应该可以印证我之前所说的。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这段话采自本书《相信不相信》。总所周知,龙应台女士是台湾人,但我们从她的文字里找不到一丝半缕的偏激言论,更多的则是一个文人的大彻大悟,作者曾经旅居欧洲这段时期的作品里作者以亲历者的目光,为我们矫正了西方世界的轮廓。(翻页)真实的世界并不是狄斯奈乐园:莫斯科不见得是个想毁灭人类的恶魔,华盛顿不一定是破解魔法的英俊王子,伊朗人不见得都疯了,黛安娜也不是白雪公主,欧洲共同市场并不是由七个小矮人组成。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必须用自己的眼睛睁大了去看。由此看来,他并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更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写手,可以说龙应台女士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

一个扫雷员,冒着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危险,一整天下来,他可以清二十到五十平方公尺的范围。意思是说,要扫除阿富汗五分之一国土的地雷,需要的时间是四千三百年。这文字采自《四千三百年》,文章从沿海的金门小镇说到了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在作者的


描述里有个五十年后终于归家白发干枯的老人,如今却只见一片断瓦残垣,瓦砾中还能找到那张残破不全的全家福,同样的触目惊心还有战火连天的阿富汗,那里五分之一国土的安宁需要艰辛的四千三百年。时间的贪婪是让人类为自己的过错加倍买单,以一个个残破的人生为代价。死亡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年代是何其平常。有幸未身处其中的人 能做的绝不仅仅是同情。文学是生在指尖的花却却拥有无尽的力量,龙应台女士说,我只是在做每一个有良知的文人都在做的事。

总之,这本书里有不一样的龙应台,温情的母亲,落寞的女儿,思考的文人、责任的世人。他会告诉你,原来爱,亲情,生活,世界是这样的。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这本书为何以目送为题,因为这里藏着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全书里我没有找到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有让人哽咽的滋味,所有的哀婉与忧愁都被云淡风轻的呢喃浅吟与朴实无华的轻言细语掩盖。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哀叹。有的只是淡淡的忧伤和幽微的吟叹,不事喧哗,也无需喧哗,而你却能分明倾听到作者的心声。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翻页)正是这本书的深度使他的读者遍布欧洲、大陆、台湾、东南亚等地,适合人群庞大,横贯老中青三代。

临近演讲的尾声我想和大家谈一些感受,这也是我读完整本书最想对大家说的,好好爱你的父亲母亲,别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好好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世界这么大,我们这么渺小,天知道我们彼此的相遇有多幸运。也许这无关今天我谈到的主题,但这毕竟就是生活,会有爱,会有忧愁,也会有数不清的目送。别总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经历太多的目送,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你的背影,而是你正对的脸,和脸上的笑容。

我们都走在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上生命的脆弱使我们无法抵抗宿命的安排,但我们不是只有空手而归一条路,可以还可以去思考去感受。我常常再想,当龙应台把这些思考写进《目送》,会不会牵动过往的场景,会不会有过一丝心疼?而她又为何能这般平静?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思考。于是,龙应台在累积、沉淀和宁静透彻的思考中彻悟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了?站在龙应台的营造的思想世界里,我无法任由这一段青春年华像周围的空气一样,变成羽毛,片片掉落。即使上帝会发笑,此时再试着去思考,或许也不是一件坏事。

最后希望大家能从《目送》74篇散文中品悟出深沉的人生哲理,以导引自己人生的方向,这也是年过半百的龙应台所期冀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a378b1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