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欢迎阅读!
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产生动机,对盈余管理手段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提出降低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盈余管理行为是一种形式上不违背法律的行为,但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社会带来坏处,因此企业应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关键词】 会计信息 盈余管理 解决对策 一、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对其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发达国家依靠他们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取得了许多成绩显著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理论研究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很多上市公司开始重视盈余管理。由于资本市场具有逐利性与不确定性,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以及规避退市摘帽等风险,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对财务信息进行适当的修饰,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公司利润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上市的国内公司为了避免退市,"洗大澡"便是常用的手段之一。盈余管理研究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的一个前沿性课题。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成型较晚,所以相关理论研究也是差人一步,也导致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随着证券市场监管和交易系统等方面趋于成熟的发展,上市公司那种没有任何遮掩的财务造假手段将会变得越来越少,而盈余管理这种相对隐蔽的手段变得越来越普遍。 二、盈余管理手段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可选择对其本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构造虚假的交易事项,偏离公允反映的实质,合理变更会计估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误导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并且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理,来达到平滑利润、增加薪酬等目的,使管理当局利益最大化。
1、利用资产及投资调节盈余
对于固定资产来说,企业可以对固定资产使用的折旧方法进行选择,加速折旧可以使利润升高、合理避税。除此之外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净残值率都有较大的主观性从而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
对于无形资产来说,其研发过程的研究、开发两个阶段难以进行精确的划分,而且企业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支出尽可能资本化。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来进行盈余管理。摊销年限具体几年同样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
由于资产处置所获得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因而在必要的时候,企业会通过适时性出售长期资产和投资增加收益,调高利润,以实现目标盈余或平滑盈余。在现实中法人控股公司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用于企业资源转移,进行有价格差异的供应和销售。
2、利用成本、费用调节盈余
企业通过加大生产规模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产品中去从而使单位成本降低,边际收益增加,最终提高年度报告的利润。期间费用影响的是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不能立即带来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等于直接同时减少现金流和当期利润。如研发费用由于其投入大,失败率高,回报迟,对希望进行盈余管理的管理层而言,这无疑是最該减少的支出。而这类支出额度往往由企业自由裁定,很容易被临时性削减来增加盈余。而且,企业还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尽可能扩大专项借款利息支出及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范围,进而操纵利润。或者将已完工的在建工程迟迟不转固,可将所发生的利息费用继续基本化,一旦转固就意味着折旧的计提,虚增利润。 3、利用收入调节盈余
通过提供暂时性的销售价格折扣和放宽信贷条件(如延长付款期限)两种途径,增加分销渠道和销售力量,将下一年度的销售提前到本年发生,促进销量的增加,自然能够增加当期盈余,提高会计报告的盈余水平。放宽信贷条件虽然以增加应收款项为主,并为增加现金流,但应收款的增加无疑能使盈余报告看起来更加美观。企业通过自主销售成本调整增加利润,从而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
除上述常见手段外,管理者还可以通过提前收回被占用资金以及延期付款以控制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三、对策
如果说企业的进行了过度的盈余管理,超过了合理的限度,那么便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损害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因此,需要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规范。
不断规范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如果会计准则不够规范,那么企业的利润操纵和盈余操作空间将会很大;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一方面由董事会进行监督与决策,另一方面由独立董事进行监管,将盈余管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就能很好的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这是当前上市公司自身防范真实盈余管理水平高位运行的一种最佳方法;加强审计监管和处罚力度。各监管机构应联合起来,及时有效的监督上市公司,规范企业行为,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与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只有这样,财务报表才是可靠的因此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还应该要求公司全体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管人员也学习会计准则。 此外还需要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注册会计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保证在各种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下都做到准确识别,有很强的职业判断,如果本身能力不足无法发现盈余管理,便等于和上市公司一道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 姚虹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09. [2] 王弘艳.创业板IPO时盈余管理程度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14. [3] 国莅婷.基于系统论的盈余管理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问题探讨[J].金融经济,2008.
[4] 廖恂.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探析 [J]. 商业时代,2010 [5] 张颖.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 作者简介:吕依泽(1996—),女,汉族,天津人,硕士在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a0a660572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