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第03章 数学课程的历史发展(自测题参考答案)》,欢迎阅读!
第3章题目及答案
本章题目缺五个选择题和名词解释题,我已编不出来,请另请高手补上!
一、选择题(本章内容很难编拟选择题,只编五个) 1. 最早提出“大众数学”这一口号的是
A.波利亚 B. 佩里 C. 克莱因 D. 弗赖登塔尔 ( D ) 2.教育部推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时间是 A.2003年4月 B. 1999年9月 C. 1999年3月 D. 2001年7月 ( D ) 3.《全日制已无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时间划分为:
A.两个学段 B. 三个学段 C. 四个学段 D. 五个学段 ( B) 4. 《全日制已无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
A.统计内容 B. 概率内容 C. 统计与概率内容 D. 空间与图形 ( B) 5.解放后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发展的“自我探索发展阶段”大致在
A.1950年1957年 B. 1977年至1988年 C. 1958年至1965年 D. 1966年至1976年
( C)
2.二、填空题
1. 在20世纪初发生的第一次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史称 。(克莱因—佩里运动) 2. 在20世纪中期发生的第二次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史称 。(新数运动) 3.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第三次数学课程改革,倡导“问题解决”和 . (大众数学) 4. “新数运动”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领导。 (布鲁纳) 5.教育部于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教学内容的 确定提出了“精简、增加、 ”的六字方针。 (渗透)
6.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我国初中数学课程的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繁、难、偏、 ” 的状况。 (旧)
7. 数学新课程标准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 ” 、“实践与综合”四个领域。 (统计与概率) 8. 1959年9月,布鲁纳发表的题为《教育过程》的报告,从 、早期教育思想、发现法学习、教材趣味性四方面为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思想理念。(结构思想) 9. 1980年4月,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公布的文件《行动议程——20世纪80年代数学教育的 建议》指出,必须把“ ”作为80年代中学数学的核心。 (问题解决) 10.在国家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于 年3月组建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 1999)
三、名词解释(本章内容无适合于考试的名词)
四、简答题
1.试简述“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由于“新数运动”片面追求结构化而忽视学生认知特点,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现代化而忽视教师驾驭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导致学生厌恶数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逐渐下降。至上世纪70年代,美英等国反对“新数运动”的呼声高涨,“新数运动”在其余国家也受到广泛的谴责,持续十年的“新数运动”以失败告终。
1
2.试简述“大众数学”的基本内涵
“大众数学”这一口号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3.试简述第一次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1)在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四门数学学科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并加强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2)加强初、高等数学的联系,有必要在中学数学中加强数学分析、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3)加强函数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运动在几何中的作用。(4)数学教学中加强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应用,更广泛地应用探索法。
4. 试简述清末初订学制时期我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状况
答:学堂章程规定了5年中学的数学课程科目和课时数,即第一年开设算术,第二年开设算术、代数、几何、簿记,第三年开设代数、几何,第四年开设代数、几何,第五年开设几何、三角。每年的数学课时数均为每周4课时。但是没有明确每一个科目学习的具体内容。当时的教科书主要以引进外国的教科书为主,英国的三角、美国的代数、日本的几何是使用得较多的三类教科书。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初中数学课程发展处于萌芽状态,只有简单的学制规定、学习科目和课时数的要求,没有具体的各科目内容要求,教材主要使用国外翻译的教科书,中国人自编的教科书少。
5.试简述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的基本认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它赋予人创造性”。这样的定义赋予了数学更多的内涵,完全超越了“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描述。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数学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对数学的认识不能再仅仅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角度去考量,而应更多地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衡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五、论述题
1.试论述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涵义。
答:新课程标准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价值的数学应当是切实有用的,而不是公式、定理的堆砌或重复的计算;有价值的数学也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并且有助于扩充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对数学的正确看法。在内容上,有价值的数学应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还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念和能力。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所掌握。它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每一位在校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适当指引下,掌握
2
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达到教学要求,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它体现的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倾向,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因此,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泛的,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2. 试论述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未来趋势
参考答案:通过对近20年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思考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未来趋势。不难发现,国际数学课程正在逐步趋于多元化、生活化、信息化以及个性化。
(1)国际数学课程设计趋于多元化
与过去相比,数学课程不再仅仅局限在数学内部知识的逻辑关系,而是开始呈现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现象。20世纪末,科技的发展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解决大多数问题也就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各国的数学课程改革逐渐呈现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现象,数学课程设计趋于多元化。 (2)国际数学课程内容趋于生活化
数学课程的生活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数学课程内容逐步走向基础;二是数学课程内容充满了现实性。
逐步走向基础是数学课程内容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如计算,图形的推理证明,数据统计分析等,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可代替的,理所当然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应该趋于基础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一般能力。
数学内容的现实性意味着学习数学要和现实相联系,能够熟练的运用数学表征、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过于强调数学的抽象形式,忽视生动具体的实际模型,过于强调数学内在的逻辑体系,割裂它与外在现实的联系,那么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探求欲望。正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很关注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际数学课程教学趋于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种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课堂越来越多。数学课程理所当然地呈现出信息化。2000年,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科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科技与数学教学过程相结合。英国国家数学课程,从一定的水平开始就几乎每个成绩目标都提到使用计算机与计算器。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标准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通过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为数学学习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环境,使数学思想形象化。
(4)国际数学课程改革趋于个性化
数学课程的个性化指数学课程要体现不同学生在兴趣、能力、经验、求知欲等方面的差异性。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另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英国,不少数学教育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对概念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区别化教育在英国数学课程大纲有明显的反映。例如,六年级数学课程的分流并实行必修加选修的结构,设计广泛的弹性课程等。荷兰的数学课程从初中开始实行分流,分成职业预备教育、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大学预科四个方向。数学教材的设计使得学生既能学习统一的课程,又能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向来学习。日本的数学课程改革更是强调选择性学习,提供包括探索数学,应用数学,数学史在内的多个专题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同时,学生在选择性学习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补习、补充、发展、深化,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9e3b2e2172ded630b1cb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