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问题概论提纲》,欢迎阅读!
社会问题考试重点
辨析题 2题 20分
(1 )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p6-9 1 客观的事实依据。(人口膨胀、贫困)
2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成千上万人失业) 3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贫困、离婚)
4 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吸毒贩毒、杀人抢劫) 5 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污染、贫困、人口膨胀) (2)透视性观点
透视性观点指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透过表面的、虚假的、复杂的现象,掌握社会问题深层的、真实的、本质的现象,最终获得社会问题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性。 一 要看到社会问题的隐功能 重点 二 要透视社会的内幕
三 要看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 四 要透过社会生活的多重本质 (2)整体性观点
是指在恩熙研究社会问题时,要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要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一 社会是一个整体
二 任何社会现象只有把它放到社会整体中,才能得到准确的解释。 三 社会整体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四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简答题 3题 30分 (1)社会问题的特征
1 社会问题时普遍的社会现象
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 3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4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 (2)越轨青少年的原因 1 家庭教育偏差 A家庭过分溺爱 B家庭教育放任自流 C家庭破裂创伤 D冷漠家庭氛围 2 社区交友偏差 3社会学习偏差
(3)简答贫困的理论 文化贫困论
哈瑞顿的贫困传递。
哈瑞顿强调贫困文化的永久性格,他说穷人是一个稳定的、不思也不可能变迁的群体。他们一旦投入卑微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落后的国家或地区,选择一个错误的工作场所,一个被歧视种族,或误入一个伦理环境,就只能耳濡目染,成为那种环境中赞美的道德和抑制的楷模。哈瑞顿的话语里含有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的观念。 瓦伦丁:情景适应理论
如果环境改变,穷人可以有新的选择,而放弃贫困文化。许多穷困阶级的年轻人正在努力改变环境。面对结构的变迁及新的结构机会时,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调整、适应的问题。贫困的黄精对人们的人格及心态所造成的影响的表现之一,便是人们对贫困的麻木。改变贫困的环境是改变贫困的基本问题。 素质贫困论 王小强、白南风认为中国的贫困地区存在着令人震惊的富饶资源和令人震惊的贫穷的矛盾现实。贫困的本质规定,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产值的额高低、也不是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收入的多少,而是人的素质差:指人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他们吧人的素质量化为进取心量表进行测量,贫困的特征被描述为:创业冲动微弱、独立性、主动性差、难以打破传统、安于现状。
与英格尔斯共同的观点是。不发达的国家应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个人的现代性,以适应工业化进程的要求。 材料题 1题 15分
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蚁族产生的社会背景 论述题 2题 18分+17分 35分 第九章 性越轨问题
现状 当前性交易活动的主要特点
1 当前活动区域的泛化与重点化。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 2 人员结构的职业化与多元化。 3 活动地点的多样化与半公开化。 4活动方式的组织化。 原因:
买房市场分析
1
1为了不必协商的性关系。 2 为了没有责任的性关系
3为了色情和其他种类的性关系 4为了社交 5出门在外 6性无能
卖方市场分析 1生活贫困所致
2性交易有巨大的利益驱动力 3家庭保护功能的削弱 4性罪错的先期体验
5 亚文化群体的影响与压力 措施 性交易控制 一 纠正认识偏差 二 发挥综合治理效应
三 建立预防、改造、治疗的专门机构 四 进行以性道德为中心的性教育 第十二章 失业问题 失业的结构性原因 一 劳动力的供给状况 二 劳动力的需求状况 解释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
胡鞍钢认为,对于中国失业激增的原因,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形成持久的巨大就业压力;我国正处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下岗职工激增是属于持续性、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我国正处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下岗职工激增是属于持续性、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 二 社会学研究失业的相关理论 1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2 社会冲突理论 3 相对剥夺感理论 4 市场能力理论 5 社会排斥理论
措施 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 政府
1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增长 2积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
3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是政府解决失业问题的党务之急,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保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二 社区
1改变失业管理措施 2组建劳动服务公司 3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三 个人
每个就业者必须学会储备知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国民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培训、或自学、或去深造。
转变就业观念也是实现就业的关键。一要自主就业。二要实行反串就业。三要避免因循守旧,要创造就业。 当前我国“蚁族”现状及成因分析
三、当前我国“蚁族”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城乡割裂的二元社会结构致使毕业生多涌向城市
当前我国的“蚁族”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城乡割裂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所谓二元结构是指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因为户籍或居住地制度将其区别,在劳动、收入、消费、教育、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这种二元结构始于建国初期,当时由于严重的思维局限和特殊的社会环境,出台了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主要目标的户籍制度,人为隔离城乡,使市民和农民身份凝固化。大多数“蚁族”来自农村,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将他们与城市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所以,好不容易通过高考这条途径来到城市的他们,宁愿留在大城市当伪市民也不愿回到家乡继续当农民。再加上农村的社会保障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比较落后,所以他们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由农民变为市民,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各种福利待遇。
2
(二)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导致毕业生结构性过剩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3%,预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这预示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趋于大众化。与大学高入学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这与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缺陷。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仍然残留着计划体制的色彩,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反应不灵敏,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处于失衡状态,高校管理中对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培养重视不够,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为了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并没有使毕业生就业的市场需求状况成为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盲目上新专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状态下无法找到相应的岗位,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局面。 (三)大城市飙升的房价令“蚁族”集体蜗居
正当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之时,我国的房地产业却率先走出低谷。房地产业强劲的复苏势头,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2008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涨幅比11月份扩大2.1个百分点。2010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新建商品房的成交价格比2008年上涨近24%,而且据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北京房价的涨幅仍在10%~20%左右①。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即使降下来也还是在“蚁族”们的能力范围之外,所以相对于这些高消费的城市来说,拿着微薄工资的“蚁族”们对于房子暂时还不敢奢望,他们只能租住在价格相对便宜的城中村或者近郊农村,过着集体蜗居的生活。 (四)供求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摩擦性失业 目前,“就业难”与“用工难”的现象同时存在,许多求职者找不到工作,而许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供求双方的信息不能有效地传达给对方,所以导致了很多“摩擦性失业”。 所谓“摩擦性失业”,就是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临时性失业,这种情况在“蚁族”中占了相当的比例。信息不对称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域间、不同行业间的信息传递不畅,更直接体现在求职过程中信息传递的低效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招聘网站的出现在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充当了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但是它更多地扮演的是一个“单向”的将企业的招聘信息传递给大众的角色,而在求职者向企业投递简历之后,石沉大海的现象占了绝大多数,那种为供求双方搭建沟通桥梁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体现。此外,还有诸如不同城市之间供求信息(如一个城市的求职人员数量与另一个城市的企业需求人员数量)的不对称以及不同行业之间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也间接导致了“摩擦性”失业。 (五)就业观念滞后,非大城市、一线城市不去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98ac19490c69ec3d5bb75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