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2023-04-23 18:30: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欢迎阅读!
课时,教学设计,年前,回忆,十六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笔者以为: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所以,《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展开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学流程

(一)过渡性谈话(略)。在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这样(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二)抓住信心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1、导拨:认真读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导读;

1)提出与文本对话的要求(动笔读书)

2)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文本对话(默读、轻读、交流读)

3)反馈读后所得,交流梳理。

(三)分析品味,领悟主旨。

1 、小结过渡性谈话:刚才,同学们经过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知到课文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以及与敌人、亲人的不同态度。我与父亲态度的对比,来体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信心跃然纸上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好么?

2、品析人物和语言。

1)导读处境危险,坚持留京这一部分。

①、指导朗读李大钊同志的语言(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再读)

②、指导体味李大钊同志说的两句话。


A 、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B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A设计三个解释让学生选择(а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局势十分的严峻。

B句抓住坚决、经常、轻易、哪能引导学生在朗读、品析、比较中去体会李大钊同志坚持留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3、体味人物的神态。

1)导读面临被捕,处危不惊这一部分。

提出问题:李大钊同志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小组讨论、汇报

③评价、整理(投影相关的语句,文中李大钊的肖像)

④相机抓住:

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B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两句重点句中的关键词,

采用换词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精神。

(四)迁移运用、总结升华,凝炼情感。

1、小结性过渡,归纳学法(读、品、议)自学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的表现。

1)自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

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

2、自由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3、从感想中过渡到被害后这个部分的导读。

指导怀着悲痛、崇敬的心情读文(范读、轻声读、情读)

略读此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对革命先烈敬仰、缅怀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982d1ba98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