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述而篇》的教育思想

2023-09-30 02:14: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 述而篇》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论语,思想,教育
《论语 述而篇》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主动地给孔子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能做他的学生。 从这一角度看,孔子招收学生并非真的“无类”。当然,在孔子时代是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的。但是,相对于之前的贵族垄断教育、学在官府的现状,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已经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这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

二、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从人的智力水平出发,认为人有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季氏》)他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与困而不学的下民,甚至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但他更强调“学知”,认为大多数的民众是可以通过“困而学”“学而之”的,这就充分肯定了教育在个体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实、坚守信约。

这表达了孔子的教学内容观,文行忠信,包括文化知识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于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两方面的关系,他强调,从轻重来说,伦理道德教育终于文化知识教育;从过程来讲,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在文化知识教育之中进行;从先后来讲,一方面道德行为实践训练先于文化知识教育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另一方面,道德行为实践训练基于文化知识教育学习,持“知识即美德”的道德教育内容观。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思想偏重社会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具有强烈的入世性。 他重视人的价值,坚持“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的理性态度。这种不宣传鬼神,不把宗教神学列为教学科目的做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宗教性传统的开端。

子曰:“加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科目,“六艺”是偏重与技能行为的训练。 教材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六经”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1




四、道德教育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过程总体上说来包括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意志磨练和道德行为训练等环节。孔子尽管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个完整的过程,但在他的论述中已经涉及了这些因素。“志于道”,道德意志磨练很重要。

五、道德修养原则 (一)立志乐道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决立志乐道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道德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不应迷恋于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毁掉道义。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远大目标应当牺牲眼前利益。 (二)改过迁善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我非常幸运,哪怕有一点小错,别人也会知道,并给我指出来,使我能够及时改正。 孔子认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君子亦然。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不同。“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子张》,小人有了缺点、错误竭力掩饰,文过饰非;“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了缺点、错误,光明正大,不怕别人知道,改正了别人更觉得他伟大崇高。

六、教学原则论 (一)启发诱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注解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即“开其意”“达其辞”。比如让学生认识一个正方形的东西,告知一角而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表明学生尚未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当时就不要勉强教他,如果将其余三个角不厌其烦地一一告知,就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思维发展。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表达 启发诱导原则。孔子更多地强调了启发的时机。启发的方法仍是比较原始、简单的“原型启发”,用的主要是类比与比喻。主张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较深刻的原理。



(二)谦虚诚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则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二是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92a425e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