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022-12-06 20:2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群体性,事件,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理学分析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趋势。社会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是因社会事件没有满足人们需要而引起的,从众、感染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趋势。社会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是因社会事件没有满足人们需要而引起的,从众、感染、暗示与模仿、责任分散、去个性化、流言等社会心理机制导致群体性事件规模扩大,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人群聚集、刺激与暗示、情绪感染和情绪爆发几个阶段,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成员可以分为一般成员和骨干成员,不同类型参与者带着不同的心态参与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社会理学 心理分析

最近几年,我国群体性事件①呈现多发趋势,方式日趋激烈,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相应成为我国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但“介入群体性事件研究,大多是公安机关、武警部队。其所关注的领域,集中在群体事件的现场处置”。② 仅从公安机关的角度谈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是被动“救火”现象的研究,视野狭窄,操作价值有限。为了更全面认识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我们应该从哲学社会学、理学法学政治学、行政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探讨群体性事件。本文试图从社会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机制、过程及不同参与者的心态,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把握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增强公安机关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一、群体性事件起因的社会理学分析

()社会事件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从社会理学角度讲,群体性事件是由一定社会事件引发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社会事件是群体行为产生的导火线。例, 2005年安徽省池州群体性事件是因一辆丰田轿车将一行人刘某挂伤,双方发生争执,车上司乘人员将刘某殴打致伤,引起部分市民不满而起; 2008年贵州省瓮安群体性事件则是一女中学生被发现死于河中,公安机关作出“自己跳河溺水身亡”的结论, 死者家属对此鉴定不满而引起的。总而言之,有因建房、用水、劳务纠纷以及交通、生产和医疗事故等非正常死亡事故而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因企业改制、倒闭、兼并、破产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有因国家工作人员执法不公、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有因城市拆建改造、土地征用、水库移民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也有针对单位领导廉洁自律不够、工作不实、作风不细甚至产生腐败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等等。

()挫折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观原因社会事件使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人的挫折感就产生了。挫折感是指人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又不能


克服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如焦虑、紧张、愤懑、沮丧、失意等。人在挫折时,行为上表现为攻击、倒退、固执、妥协、压抑等。这些负性情绪如果没有制度化的宣泄途径而郁积到一定程度,在从众、感染、去个性化等社会心理因素的驱使之下,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正如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所说:“‘瓮安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主要领导干部没有在第一时间到群众中倾听群众呼声。”④

二、群体性事件事态扩大的社会理学分析由某一社会事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开始时规模一般不大,但时间不长规模迅速扩大,活动渐趋激烈,其心理机制有从众、感染、暗示与模仿、责任分散、去个性化、流言等。

()从众从众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个体之所以从众,是因为多数人的行为是个体的行为的参,是因为个体对偏离的恐惧,是因为个体与群体融合的需要。个体看到很多人参与一件事,可能会不由自主参与进去,也可能认为,既然身边多数人参加了,我不参加,别人会认为我是异端者,会受到排斥和打击,为了不被群体孤立,也会加入到群体性事件中去。在“瓮安事件”中有不少十几岁的小孩、学生向公安民警以及大楼投石块和点放大型烟花,问他们为何投石块,孩子们都说不知道,反正看到有人投了他们就投,有人放了烟花他们就放。⑤

()感染在从众现象中,个体想以某种方式行动,但由于群体以另一种方式行动,因而个体处于矛盾冲突中。也有个体想要以某种方式行动,然而内心有些犹豫,此时,当他看到群体中有人以他想要的方式行动后,便跟着以这种方式行动。榜样行动和观察学习,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约束,由榜样解除内心约束就是行为的感染。⑥感染不同于从众在于,感染中涉及的冲突发生在个体观察榜样之前,而在从众中,冲突发生在个体观察榜样之后。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常常是在别人的影响下,解除了内心约束,尽情释放内心欲望。 ()暗示与模仿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此来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受暗示就是人们对于被控制的社会刺激发生的从众反应。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所引起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以自觉或不自觉地摹拟他人行为为特征。通过模仿,某一群体的人们表现出相同的行为举止。在群体背景,骨干成员可能采取含蓄或半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动等手段对周围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周围的人受到骨干成员的暗示后,可能使自己的行为与那些人相仿,而不假思索地加以模仿。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就是在人群之间暗示、受暗示及模仿心理机制作用下迅速扩大的。

()责任分散责任分散就是把责任分给了众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责任就轻了。群背景会直接导致个人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责任意识下降的直接结果,是使人们的冒险性行为得到鼓励。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敢于做出平时不敢表现的行为来,是因为参与者感到反社会行为是以整体出现的,责任落在众人身上,或分散在每个个体身上,个人不会承担因集群犯罪行为造成不良后果而招致的惩罚, 即使惩罚也不会对参加的每个人都加以处理,因而解除了个人对行为的责任感,放纵言,恣意妄为,无所顾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fb1637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