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欢迎阅读!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摘 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 “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
张之洞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 生平教育活动
张之洞生平从事过的教育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整顿、改革传统教育; 二是创办新式学堂;三是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
(一)整顿、改革传统教育
张之洞早年为清流派党的领袖之一,他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政,被称为“翰林四谏”之一。他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积极无能,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腐败积弊,提出了整顿、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首先,他主张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度。在清末从变科举到废除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张之洞主张改革书院管理制度。他先后颁布《两湖书院各分教规程》及《两湖书院学规课程》,对书院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 创办新式学堂
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提倡因陋就简,利用各地书院、善堂、祠堂、庙宇等场所及其经费兴学,鼓励地方官绅捐资办学。
(三) 厘定近代学制体系
主张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实业学校。在这种“振兴实业、为国储才”思想驱动指导下,张之洞除了积极兴办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外,还借鉴国外设计了三等各类纵向衔接横向联系的完备的实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近代实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四) 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张之洞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他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学中学的具体要求。“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
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阅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这是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反对君权,主张男女平权等主张的。张之洞指出:“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
张之洞认为,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三类,并着重分析了西政和西艺。“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学习顺序,小学堂应先学西艺,再学西政;大学堂则先西政后西艺。西艺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西政则涵盖了教育、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领域。西史,则指西方各国历史。他强调:“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即学习西学是为“强中国”、“存中学”服务的,实质是抵御外侮入侵,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三、张之洞的历史影响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第一 ,张之洞为配合振兴实业 ,在湖北发展实业教育。其中较有成效的是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培养了一批新式农业和工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张之洞的经济近代化构想中 ,农业占有重要地位。为改良湖北农业 ,张决定创办农务学堂 ,培养农学方面的人才。 1898年4月 ,农务学堂正式成立。张在招生示文中阐明兴办农务学堂 ,讲求农学的重要性“: 富国之本 ,耕农与工艺并重 ,近来泰西各国 ,农务最为兴盛““, 中国地处温带 ,原隰活衍 ,甲于环球。及因农学不讲 ,坐使天然美利 ,雍阏不彰 ,此农学不讲之故也。“1900年 ,学堂设立蚕桑试验室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02年 ,学堂迁到城北武胜门外扩建 ,按照计划改制 ,并派15人赴日考察农业 ,归国后大部分被选为学堂教习 ,充实了学堂的师资力量。农务学堂成为湖北实业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学堂 ,毕业后的学员也为湖北农业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 ,张之洞在湖北兴办工业 ,需要较多的工业技术人才 ,因此他对工业学堂也较重视。他认为“: 中国士人囿于传统观念不屑于学习‘工艺’,而一般的工匠又没有文化知识 ,缺乏具有理科理论知识的人才 ,因此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探寻其原因;对于引进的机器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这是中国人才匮乏 ,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所以 ,要发展新式教育就要有两类人才 ———工程师和技师 ,他说“: 工有二道:一曰工师 ,专以讲明机器学、理化学为事 ,悟新理、变新式 ,非读书人不能为 ,所谓智者创物也。一曰匠首 ,习其器 ,守其法 ,心能解 ,目能明 ,技能运 ,所谓巧者述之也。“ 基于这一认识 , 1898年春 ,张之洞创办了湖北工艺学堂 ,聘日本教习两人 ,分别讲授理化学和机器学。学堂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又以‘必须亲手操作方能切实通晓‘为原则 ,让学生在教习及技工的指导下 ,从事实际操作四小时 ,晚间读中国书籍“ 。 1902年 ,张将工艺学堂改办于原江汉书院故址 ,打算办成一所高等学堂。后因调职交于程颂办 ,使工艺学堂教学取得一定成效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
第三 在张之洞的教育近代化构想和实践中 ,师范教育居于最基础的地位。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 ,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f68439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