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席慕容《青春》及赏析》,欢迎阅读!
席慕容《青春》及赏析
席慕容《青春》及赏析
席慕容(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 《青春》 《青春》之一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逐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之二
在四十五岁的夜里 忽然想她年轻时的眼睛 想起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 从山坡上朝他缓缓走来 林外阳光炫目 而她衣裙如此洁白 还记得那满是茶树的丘陵
满是浮云的天空还有那满耳的蝉声 在寂静的寂静的林中 青春之三 我爱 在今夜 回看那来时的山径 才发现 我们的日子已经 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 来过了又走了
曾经那样热烈地计划过的远景 那样细致精密的描好了的蓝图
曾经那样渴盼着它出现的青春 却始终 始终没有来临 席慕蓉《青春》赏析
就像独坐在落幕后清冷的剧场中追忆舞台上曾经流淌过的精彩华章,就像伫立在纷飞的秋叶中谛听春日里生命清脆的律动,就像跋涉在沉寂的沙漠中回望那片涌动着希望的绿洲。穿行在生命的旅途上,一次次咏唱席慕蓉的《青春》,一次次咀嚼那份甜蜜的忧伤。当青春的炊烟已经袅袅飘散,而生命的灶台却依旧温热炙人。
《青春》是与消沉无关的慨叹。诗歌开篇仅仅一句“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那种对青春远逝的无限伤感、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无穷幽怨仿佛立刻遮蔽了天空,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像那起程的泪水汹涌而来,打湿了每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生命。
接着作者开始了对远去的青春岁月的追寻,而这种追寻不但没有让疲惫的心得到慰藉,反而把作者引入到更深沉的慨叹之中:“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按照常理,慨叹与消沉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然而在《青春》含泪的叹惋中我们却感受到了追求者执著坚毅的身影,这种慨叹与消沉无关,这种慨叹是绚烂梦想与无情现实碰撞的耀眼火花,这种慨叹是火红青春与平淡生活对比后的强烈反差,这种慨叹是短暂生命与永恒岁月抗争的无奈叹惋。
生命中的确有一种慨叹与消沉无关,它关乎生命深层的呼喊,它是求索者执著的脚印,它是思索者探究的目光,就像陈子昂在幽州台上震撼古今、响彻寰宇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是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凉,那是一种怨而不怒的沉静。
《青春》是与美丽有约的追寻。作者在洒满泪水的心路上追寻那个“古老的夏日”,于是看到年轻的生命如云影般掠过岁月沉寂的湖面,于是看到微笑的面容如淡淡的晚霞融入远方迷茫的山岚。虽然追寻的梦想沉浸在泪里,虽然追寻的结果飘散在风中,但是追寻的美丽身影却深深地印在滚烫的生命大地上。 从某个角度来说,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应该说,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似乎就在转瞬之间已经“朝如青丝暮成雪”;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在追寻中,也许青春的容颜不会回来,但青春的血液可以再次涌动在体内;也许青春的快乐无处寻觅,但青春的柔情可以再次弥漫在心间。在夕阳的余光中我们追寻日出的壮美,在萧瑟的秋风里我们追寻群芳吐艳的繁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追寻的其实不是从前,而是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美丽呀!也许一个人身体健壮结实,而他的心已如死灰;也许一个人身体衰弱不堪,而他的心却春意盎然。失落的青春何处寻?精神的家园草萋萋,那里的风景最美丽。
《青春》是与生命同行的感悟。当我们跟随着作者遥望青春如烟袅袅飘散的时候,生命的篝火却在熊熊燃烧。作者似乎阅尽人世沧桑风雨,仰望今日风轻云淡,追忆昔时彩霞满天,那泪水打湿的不仅是难再的青春,更是无情流淌的`生命。青春的美丽、青春的短暂、青春的伤感,作者对青春的叹惋难道不正是对生命感悟的放大吗?生命与青春一样不可复制,生命与青春一样拥有斑斓的色彩,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难道生命不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追忆青春,引发的是我们对生命珍重的思索。
青春的眩目的色彩后面同样也有失落的灰暗,生命快乐与幸福的大厦同样也建立在痛苦的基石上。青春与生命都在诠释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伤。追寻与失落都是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共同演奏着壮丽而缠绵的生命交响曲。只有清醒地认识到青春和生命的短暂,才能真正理解并珍重、享受生命的快乐,接受生命的忧伤,珍重生命的点点滴滴。
当然,作者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悟之所以一唱三叹、委婉动人,还在于作者没有采用空洞抽象的说理
来谈青春,谈生命,而是沉入心灵的最深处,奏响生命中最真诚的心曲。这心曲回荡在人生的舞台上,这心曲荡漾在青春的笑靥里,这心曲徘徊在生命的步履中。
可见,作品真正的力量应该从心中汲取,这样才能使个体的感悟升华为群体的共鸣,这就像宋代词人蒋捷的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写的是个人的人生经历,但何尝不是许多人生命的缩影呢?含着泪的倾诉,挟裹着人生风雨的喟叹。
搭建起青春的祭坛,祭拜的不是逝去的岁月,而是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着苦涩的泪水,不是为了淹没青春的花朵,而是为了滋润生命的大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db6561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