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社会科学的生命

2023-02-06 10:22: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创新是社会科学的生命》,欢迎阅读!
社会科学,生命,创新


创新是社会科学的生命

周永华

文章提要:为了让社会科学研究在提高和改善“人”的素质状态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更有力地提高社会宏观生产力的目的,有必要对社会科学的“创新”问题进行探讨、突破不合理的陈规旧俗,才能让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树常青。 关键词: 创新 社会科学 成果评价

一、 社会科学在实践中的作用要求社会科学不断创新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各种社会行为、社会问题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研究作为社会生产力组成要素的劳动者与物质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改善或者协调他们之间关系的对策建议,以及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办法,使生产过程中不同要素之间各种关系处在协调状态,让各要素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生产的有效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中,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只能作用于生产力要素当中“物”的部分,通过自然科学域的技术发明和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具、扩大生产对象的纵深范围。自然科学生产力要素当中最积极、最活跃、惟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劳动者”要素的各种社会问题则无能为力。由于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从而降低生产的效率。只有社会科学才能解决劳动者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例如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演变成日益尖锐的对抗性矛盾,使整社会生产效率下降。19世纪的伟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马克思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分析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劳动者与资产者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发现了“剥削”的不合理性,创造了共产主义的理论,成为指引世界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灯塔。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生产力各要素之间达到新的协调,社会生产又会高效率地运转起来。我国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极左思想猖獗,“领导人”的意志胜过法律,人民的意志得不到反映,“长官意志”造成的接连不断的错误决策,使得中国“从1957年起,我们的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1] 并且“使我国国民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2] 有的科研人员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后,于1982年发表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建立经济指挥责任制”的观点,[3] 成为遏制“长官意志”和“盲目决策”的有力武器,并成为后来全国共识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先声。社会科学的这种作用,任何自然科学及其技术都无法取代。 上述道理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存在,是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含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决策建议等),能够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学与自然科学一道,从不同的侧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二、理论观点的创新 科学研究的本来意义,是探索人类未曾认识到或未曾认识清楚的未知世界,对未知事物认识清楚之后,就能够做到掌握相关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谋福利。对未知事物认识得越多、越深入,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如果别人已经认识到了的事物,你再去认识(研究)一番,就是重复别人的劳动,造成不必要的科研资源浪费,除非你的研究有更深入的分析或者比别人高明的见解。不论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都遵循这一原则。 所以,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第一重要的是理论观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其它创新的基础和核心。社会科学的创新理论,是过去的社会实践的最新概括与抽象,也是对未来社会行为和社会发展的最新预测和展望;是让人们的社会行为更加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让社会劳动更加提高有效性、


减少社会浪费和损失的指针,因而社会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根本利益。 任何社会的重大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社会科学创新理论的推动作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当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理论,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知识”和“知识分子”社会作用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唤起了全国人民重视科学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潮,把中国社会义事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方法的不同,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进而影响到理论认识的差异,而不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会是不同的。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创新的研究方法,能推动理论向前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研究、对比研究理论演绎研究调查实证研究等各种研究方法,都是为了获得研究对象的真实信息资料,提出接近或者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结论。 社会学在西方国家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存在着猎奇后进民族社会的倾向,缺乏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费孝通先生打破了当时的社会学的这一习惯做法,对自己祖国的一个农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与剖析,得到的结果不仅是对社会学的创新贡献,更是对祖国命运实事求是的关注。费先生的这一社会科学的创新方法,体现在《江村经济》论著中,成为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4] 20世纪末期,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方法又向前发展了很多,出现了“问卷调查方法”“参与性调查方法”“农村快速评估方法”“性别分析方法”“参与性监测与评估方法”等,不仅丰富了调查研究的方法,而且在帮助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群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对社会问题研究的纵深程度大大向前推进了。

四、研究对象的创新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壮大,研究对象或者研究领域会不断发生深化。对前人从未研究过的对象或领域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就是研究对象的创新。对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得到的新结果,对后来的社会实践,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过去我国研究社会问题,常从生产关系或阶级关系的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也局限在改善人们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但是,在同一阶级关系内部,人们互相之间还是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这就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去探析在同一阶级关系社会内部不同人群的差异。例如不同的居住地、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习俗与不同生活方式等人群的差异。 对各种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必将揭示很多人们未曾认识到的新规律。一个国家在制定某项新法律或者政策的时候,必须要全面掌握不同人群的差异,否则就会造成政策或法律的缺陷和漏洞,形成对国家利益的损害。因此,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地、对同一经济关系内部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社会机体保持健康的必要保证。正像物理学上对物质认识那样,认识了分子结构之后,要对原子结构进行分析,认识原子结构之后,应对粒子结构进行研究;一步一步深入下去,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才会越愈深刻和清楚。

五、成果评价方法的创新 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客观评价,应该首先由“查新系统”对其进行检索,看其在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决策建议等方面是否有创新,其次再看其论证是否周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词语、标点是否讲究规范,对社会的现实意义如何等。并且,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归根到底在于对实践的前瞻性正确指导作用,也就是说,能经受住实践检验的社会科学成果,才是有真正社会价值的东西。 社会科学成果的本质,是因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客观实际,提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带规律性的前瞻性理论观点,对后来的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因而具有“相对真理”的性质。如果一项成果不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就说明该成果提出的理论观点是错误的,或者没有真实地反映社会客观实际。 实践对理论观点的检验,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考验,才能得出结


论,例如,1958年有人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观点,经过20年时间的考验,人们才清楚地认识到它脱离客观实际的错误所在。在过去很多年,人们把自然资源看作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理论指引着中国多年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洪旱灾害、荒漠化、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性严重后果,才逐渐认识到这种理论错误,并决心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对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和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遏制。实践说明,没有经过实践充分检验和时间考验的理论观点,不宜过早对其作结论(或急于评奖)。对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价方法的创新,应该立足于“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

六、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创新 由上节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创新,必然引导出社会科学管理的创新。管理的创新首先要求建社会科学成果的“查新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研究成果的查新体系只在自然科学领域才存在。一项成果是否提出了创新的观点、方法、研究对象等,在通过查新体系的检索之后才能得到权威性的确认。自然科学领域对于新发现的客观现象、或者提出反映某客观规律理论观点的第一发现人,采取了尊重历史事实的唯物主义态度。在自然科学的有关教科书上,一直明白地写着,万有引力现象和万有引力定律是17世纪英国人伊萨克·牛顿发现和提出的;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定律是19世纪英国人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和提出的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获得了大解放,很多人研究了过去被禁止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出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创新观点,推动着改革开放向前健康发展。但在中国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对于提出新的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理论观点的第一人,很少被得到公开地承认。这种对待社会科学创新成果的态度,对社会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弊而无利。对社会科学管理的创新,要求勇于承认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为正确观点的第一发表人。 社会科学管理的创新,必然要求对成果评价的方法也必须创新,已如前述,不赘。 另外,对社会科学管理的创新,还应该取消以“字数”论英雄的不当做法,改为以创新观点的数量多少和创新观点的正确与否来比贡献的方法。“字数”是计量编辑工作量和稿酬的传统做法,不知为什么变成了衡量社科研究成果的依据。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精彩的短文变成了啰唆的长文,文章能解决的问题变成了一本厚书,冗长的东西反而被认为“有分量”,对于重要问题——是否具有创新的内容、对实践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则置于次要地位。 社会科学研究的宗旨,在于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创新理论、观点、方法、途径、对策、建议。比较自然科学领域对成果的评价与管理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评价制度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还有待创新与完善。 责任编辑:郑瑞萍

作者:周永华 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 (昆明 650034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页。 [3]《潜科学杂志》1982年第5期。

[4]费孝通:《江村经济》序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b11b1d4431b90d6c85c7b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