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有感

2022-12-11 10:21: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有感》,欢迎阅读!
迪厄,社会学,有感,理论
读布迪厄社会理论有感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处于社会中低层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读书就得像我一样”,话里行间有告诫教导之意。也常常听到一些从底层走出的家长对孩子说“要想生活好就得努力生活”总之一句话“不读书就没有出路”这既是父母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是这个社会最普遍的观念和共识。我也在实际中看到很多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十分优秀的人因为学历不够不得不过着一种更为艰难的生活。这是“不读书就没有出路”的一个现实境遇。而这些则是文凭热和应试教育存在的表现和基础,这里边已经说不清楚到底是因为人们有这种观念才导致了这种情况还是因为这种情况导致人们有这种观念,它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成了一个永远也说不清的逻辑问题。

为什么读书成了绝大多数人唯一的最优出路?为何文凭成了能力的代名词和人们职业的敲门砖?而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能不产生文凭热吗?能不存在应试教育吗?学生的负担能不重吗?我们的教育资源本来就有限,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能不产生对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吗?应试教育根本上讲是对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的产物,可人们争夺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换句话说教育资源绝非人们争夺的最终目标,它仅仅只是一个桥梁,一个帮人们获取其他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的工具。 既然如此,那么教育的问题就绝不可能只在教育领域就能得到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单独靠改革招生制度多办几所学校就能解决的,甚至不可能通过对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得到解决。仅仅把教育的问题锁定在教育体制之上是不可能解决当前教育的问题,过于强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产生其他新的问题,使问题更复杂。这一点我们的高等教育扩招就是前车之鉴。

高等教育扩招是上世纪末本世纪除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个重大决策,其意图一方面在于想要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是时代对我国教育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解决教育中过于倾向应试而导致学生不能健康全面成长的问题,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两者有内在的关联。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当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它扭曲了教育的目标,教育沦为考试的工具和附庸,颠倒教育考试之间的关系,于国于民都有害。为此我们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对此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便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否定,确立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可是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里,应试教育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很多学者和专家对此都进行了分析,虽然所得的结论彼此有异,但是在一点上是有共识的,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这是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切的问题源于资源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思维方式虽然属实,结果也无懈可击,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资源永远都满足不了人的需求,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的解决都等资源足够的时候。按照这种思维很多学者和人士认为应试教育之所以不能解决是因为高考的压力,高考的压力根本上是高等教育资源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巨大矛盾所致,所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教育资源的提供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的,不可能一天两天得到解决。于是在现阶段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充分挖掘高校教育资源的潜力,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的利用率。这样的话高校扩招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也最可行。

可是结果呢?原本为了减少高考竞争压力而采取的高校扩招政策在实行了十多年后非但没有减少高考带来的竞争压力,反而愈演愈烈。这点从这几年的学生学习压力和各类学生自杀等新闻就能略知一般。更重要的是高校扩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的生源数量增加时质量从整体上下降了,学生数量的增加又使得高校的师资出现紧张,两者最终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这是很多高校教师深有体会的。其次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大增,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劳动力(主要是中高级劳动力)市场供过于


求,这大大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又转嫁给社会造成了社会就业压力的虚长化。因为高校扩招使得劳动力结构发生了严重的不合理的转变,使得原本应该成为其他一些基础岗位的就业人员成了中高级岗位的待就业人员,从而产生了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员,出现用工荒的奇怪现象。 再次,很多高校学生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有优势选择了考研,(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现实才读研的),产生了这几年的所谓考研热。考研热的结果是研究教育膨胀,整体水平下降,学术浮躁和造假盛行,出现了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研究生,却拿不出像样的学术成果的尴尬局面。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为什么扩招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还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更进一步,为什么我们呼吁了那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始终难以实施呢?我以为不能仅仅从教育这样一个孤立的方面考虑,更不能仅仅只考虑所谓的教育体制有什么问题。我们该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是什么样的原因形成了这样的体制?它有着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布迪厄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视角。我们从来都赋予教育很多的理想化的功能,如知识的传递和获得,个人命运的改变,国家民族的振兴,社会公平„„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把教育和权力,文化阶层的再生产联系在一起。在布迪厄那里,教育不仅仅有前面的那些功能,它还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社会区别在一起。教育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源于教育天生有着社会区别的功能。谓的社会区别就是韦伯所说的社会分层。教育天生就是一个社会的筛选机,它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把人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便是我们所谓的学历。而人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经由制度承认的东西(文凭)布迪厄称之为“文化资本”,这是相对“经济资本”社会地位资本”而言的,而且这三种资本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一点不难理解。文化资本的获得是需要通过制度的认可的,教育又是制度的提供者,文化资本的实质是知识,教育则决定了什么样的知识是被认可的这样教育就和权力联系在一起了。教育的权力就体现这种对文化评价和选择上。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本是确定的,很难在短时间发生大的改变,他们不可能依靠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一下子完成向上的社会流动,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获得文化资本,通过文化资本获得经济社会资本,这样读书就成了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唯一出路。这是文凭热所以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也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根源。从这个角度讲,扩招是不可能解决高考竞争压力的问题的。人们所争的于其说是高教育资源不如说是在竞争其背后的“文化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这个资本的表面价值,更是它的实际价值即文凭的竞争力。在高等教育仍然存在并且将永远存在层次的差异的情况下,文凭的竞争力就不可能一样,那些拥有更强竞争力的文凭依旧将是人们竞争的对象,也就说无论我们怎么扩招,人们还是一样要竞争,二本的竞争一本,一般的竞争211,211的竞争985„„这就是我们当前教育的现状。扩招就像未解决贫困问题而大发纸币一样,只会出现膨胀。 曾经有人对文凭提出过质疑,以为要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必须改变这种以文凭取人的唯文凭的明的、潜的规则。这种看法似乎要比提倡扩招的要明智,更看出了问题的本质。问题是“文凭,或者说是教育原本就要承担的功能是否能被取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8210abe53a580216fcfec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