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唐诗中的点状结构和线状结构》,欢迎阅读!
关于唐诗中的点状结构和线状结构
摘要:所谓诗歌的点状结构,即指构成诗歌的所有句子都基本在一个点上完成的,点状结构的唐诗一般是山水诗和哲理诗。而线状结构,就是诗歌的发展线索,空间线索和时间线索以及思维线索等等都是。而现行诗歌的大部分,大概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属于线状结构诗歌,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就是点状诗歌和网状诗歌,网状诗歌即诗歌中没有线,所有的句子都围绕一个点在写,这其中尤以李商隐的诗歌为代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点状诗歌和线状诗歌的诗歌结构。 关键词:诗歌;点状结构;线状结构
点状诗歌,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所有的句子都是围绕一个点写成的——就是早春,进而描写了小雨和小草在早春“润如酥”和“近却无”的特点,诗歌的构图都是在一个平点上完成的,在这个点上,诗人可以看到濛濛的小雨,以及在小雨中朦胧可见绿意的小草。全篇的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整首诗歌最重要的点也就是在这里。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小草的就依依稀稀的破土而出,冒出嫩芽,诗人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就是早春的草色。而这句话的着眼点就在这个“看”字,诗人是看到了长安街道落雨,进而关注到小草的新生嫩芽,远远看上去是一片青青,可是离近一看,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这个“看”字,生动传神,表现出了诗人细细观察并有所情思感慨的这个过程,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景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清淡的绿,是当时大地的唯一装饰,进而引出了下两句。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全诗采用点状结构,所有的句子都在为描写早春的美景而服务,是一幅绝妙的早春微雨时节的画卷,色调清淡,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早春时节湿润,舒适清新的无限美感。点状结构非常适用于山水诗,便于写景亦便于结情,诗歌过渡自然,同时突出重点,抒发感情。 线状诗歌,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线状的充满故事性的诗歌,全诗共四句,包括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以当下的角度书写去年此时此情此景发生的故事,去年今天的这个时候这扇门后,美丽的姑娘和娇嫩的桃花交相映衬,是全诗发展的开端,全诗的叙事线索由此开展。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同样的春光烂漫、百花芬芳的季节,还是同样的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去年今日的那位姑娘今已不在,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脉脉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
的少女,想必是凝神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诗篇的发展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都都说明其实典型的线状诗歌。对比,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当下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曾经遇到,今又落空,也是一种无限的惆怅了。线状结构让这首诗笔端流畅,又有情节曲折,诗人的感情都寓于字里行间,也让读诗的人产生以无限的联想。尽管这首诗带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它虽充满故事性,但它是一首抒情诗。其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诗人将自己的真实感觉写成诗歌与世人分享,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诗歌的点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研究赋予了诗歌另一种生命力,让人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诗歌,发现诗歌的另一面,也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诗歌,理解诗人巧妙的情思和思维,领略更加多样的思维角度,进而影响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开拓视野,充实思想,追寻诗歌中的趣味与奥妙,形成我们自己的独立的思考体系。 参考文献:
[1]丁联钰.丁联钰诗选三首[J].牡丹,2019(33). [2]杨宇.追赶夕阳(外三首)[J],2019,(32).
作者简介:于佳鑫(1999—),女,汉,辽宁省盘锦市,本科在读,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4215a020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