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沉沦》有感》,欢迎阅读!
读《沉沦》有感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尼采
《沉沦》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因以自序传的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揭露了二十来岁的青年人真实心理而震撼文坛。起初看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大概经历好几种不同的情绪。起初是一种纯粹对作者文笔的赞叹,觉得他写得无论是景物还是心理描写都特别美;之后看到主角开始陷入了各种性、爱与尊严的纠结之中,我就觉得有点尴尬嫌弃;但是待到最后,主角自杀,我又对他产生了怜惜同情的感情。这一列复杂的感情,大概也是作者对主人公的看法吧。
郁达夫本人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在很多设定上和郁达夫本人有着非常相似之处,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郁达夫的很多经历都与文本中“我”人生轨迹几乎重合。不仅如此,频繁地更换学校这点也是与作者相似,中西结合的教育也为作者和主角复杂的思想做了充分铺垫。文中的男主角在H中学因为看不过这层庇护的关系选择退学,后来在w中学与卑鄙的教务长闹了一场。郁达夫也是因为参加了“学潮”被浙江大学预科开除了。其实这都反应了,“我”是受着先进教育,具有一定反抗精神的,其实很具有那个时代学生的特征的。但都是在大家相同背景的这个中国下,作者的自卑心理还未凸显,顶多是正常状态下的内向、不善于人相处。
这是经历相似的地方,再来是两人性格的契合。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说过:与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罗米修斯型”浪漫主义者相比,郁达夫可说是消极感伤的“维特型”的代表,《沉沦》中的主人公,可以说正好符合这一类型人物的特质——“多情和神经质”、“忧郁成疾和宿命论者”。
到后来他和长兄一起去了东京,到这里两人的经历都有一定相似之处,只不过,东京以后的生活就截然不同了,文中的“我”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选择终结生命,而郁达夫在回国后积极参加了一系列抗日爱国运动,最后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爱国斗士。其实我认为《沉沦》这故事未必不是描述郁达夫当时在日本遭遇的心境,郁达夫本身也是这么敏感、多情还忧郁的人,写作时故意把这种民族自卑感、爱国之情,对“性”“爱”的渴望放大,投射在这么一个人物身上,而这种对“欲”“爱”的放纵和渴望也是后来郁达夫在感情关系上纷乱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这句话来自主人公在宿妓后,心灵受到巨大冲击的自言自语主人公的自言自语,是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矛盾的体现。作者主角无法战胜心中的罪恶感以及长久以来的孤独苦闷感,但这是作者向世俗道德提出的质疑:宿妓就变成最下等的人吗?我渴望爱与欲这也有错吗?原本是正常的需求,但是由于长期的压抑和不满足导致病态心理的形成。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
女在那里受苦呢!”这里是全文很经典的一段话,其中对祖国的深情自不必说,把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祖国,也是当时很多青年心系国家的心声。这里满怀对中国贫弱的激愤与无奈。这大概是作者想说的,文中主角只是死了,但是郁达夫本人却为了中国强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造成了一种对我来说使命感更强的意识。
除此之外,全文表达的感情也是多元而复杂的,这里只是冰山一角。虽然它饱受诟病的一点是整篇文章有太多的性暗示和性心理描写,但是因为文章有大量的景色描写,且行文优美流畅,所以不显得猥琐低俗。
对于《沉沦》这个标题,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最表层的莫过于,主角沉沦在对性欲的渴望中。这也是整篇故事的讲述的主角变化的过程。主角最后一次的沉沦,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即主角的死亡。
其次与其说是沉沦在性欲,更多的是沉沦在传统道德约束与欲望的挣扎之中。一方面也会让另一方面压抑或者受到挑战,于是另一方面愈加感受深刻。如此循环往复,两者不可分离,这种矛盾才是男主角的催命符。再然后这个沉沦,有一点反讽迂腐的传统道德的意味,对于性欲的渴求,作者将这种定义为沉沦,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个时代的控诉,向世俗观念的挑战。最后是他的沉沦是对自己受歧视,不受尊重的命运,不加以努力改变,反而纵容自己向欲望低头,自甘沉溺在这种命运。这不也是一种对现状困境的屈服与懦弱吗?
针对题目为什么不是‘堕落’而是‘沉沦’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堕落在词义上就是指向性的往坏处去定性的,但是男主人公并不坏,他爱国有才华,但是不善表达自己,一直压抑自己。作者显然并不是为了说男主人公坏,为了批判他才写的文章,而是带有相当的怜悯的。而沉沦,在辞海中一般是指1. 陷入(疾病、厄运之中或罪恶的、困苦的境界)2.指死亡。无论哪个意思都是比较贴合整个文章表达的意思内容。第一是指男主人公的确受着抑郁症的困扰,到最后与兄弟决裂无人依靠,没有钱回家,背着这样一个弱国的标签,还为自己的性欲感到羞耻罪恶。第二是的确最后他死亡了。
所以说沉沦真的是沉沦吗,还是只是世俗认为的沉沦? 或许一切都只是郁达夫为自己放浪形骸的开脱。
男主人公性格敏感多疑孤僻,多情浪漫,也不乏才华与伟大理想。走上这一步也算是作者对享乐沉沦这件事情的一个投射与自我剖析。
郁达夫曾经说过,“人家都骂我是颓废派,是享乐主义者,然而他们那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这原因用叔本华的话来解释再合适不过:“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必然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失望,沮丧,压抑,然后,就是沉沦。
然而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自我救赎与解脱。这样一想,似乎能够理解男主人公的结局,这何尝不是郁达夫选择抛弃这种自我的方式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73c327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