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欢迎阅读!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一、外在性格与内在心理比较
在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文章之始这样刻画项羽 的外在形象:“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仅这么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孔武有力的高大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戏台上的古代武将。他的暴戾是喜欢 用“坑”或“烧”的办法来对待下层人士或自己所憎恶的东西,使自己失去人心,由义军变为被诸侯讨伐于垓下的“逆贼”。暴戾而无谋,最终的归宿是自刎。然而项羽又是善良的,最讲情面的。一方面是刚毅勇武,一方面是百转柔肠;一方面是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他嫉恶如仇,不惜大肆杀戮,却又极易被别人的顺遂、依附所影响,其脆弱的感情之门极易被虚假的亲敬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 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刘邦的心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豁达大度,却又暗藏心机。他的性格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优化,从而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起初,刘邦外向豁达的性格中包含着粗疏散漫的一面。他年轻时整日蛰居乡里,四处游荡,好酒色。但是在参加起义之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迫使刘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刘邦克服了自己的欲望,采取了一系列笼络秦民、收买人心的措施。可见刘邦在起义后逐步抛弃了自己性格中散漫不羁的成分,朝着成热稳健的方向发展。
从总体说来,刘邦的性格中优点的部分是勇敢、豁达,缺点是粗疏散漫。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观 向上,善于结交。显然,刘邦的远大抱负驱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锻炼和他身边智能之士的影响,迫使他由粗疏变为严密,由散漫变为有心机,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优化,表现了独特的性格魅力。这些性格因素促使刘邦赢得了很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诸多贤才良将的辅助,增强了自己控制局势、把握机会的能力,从而使自己从一个不起眼的泗水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
二、政治、军事才能比较
杀宋义和巨鹿之战的胜利,使项羽军事才能大放光彩,此时项梁已死,项羽脱颖而出。杀宋义,使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他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以高昂的斗志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向十倍于己的秦军发起了进攻。他俘秦将斩秦卒,九战九胜,摧毁了秦军主力。赫赫战功中,项羽是年轻英武、勇气超群的,是霸气十足的征服者的形象。应该说,项羽破釜沉舟、勇破章邯的壮举是功不可没的。
但这卓著的战绩却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的幼稚。一是函谷关的两次“大怒”是其由军事斗争为主到政治斗争为主的转折时期,也是他由鼎盛到败亡的转折,由完整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这两个“大怒”,一方面表现了项羽的豪勇,另一方面也表现项羽缺乏谋略。后来的分封诸侯、杀义帝、逼反齐人,都说明其政治心理的幼稚,被项羽分封的诸王,多忙于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不真正服从项羽的领导,没有受封的人,更是心怀怨恨,刚刚一个月就互相攻杀起来。对“得天下”没有全盘考虑,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往往是被动的、情绪化的。他的英雄气概,缺乏雄才伟略做基础。
汉高祖刘邦以谋略胜,得天下。那么他的形象则不可能用“纠纠武夫”表现。“仁而爱人,喜施”六个字,就把刘、项性格的 截然不同表露得淋漓尽致;一个是宽厚畅达的,一个是彪悍易怒的;一个以仁交人,一个以力服人。两者作比,项羽的政治才能远逊于刘邦;而刘邦的军事才能又逊于项羽。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特别是秦人对他的怨恨。刘邦与他不一样,既不扰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负担,原任官职的照旧,连降王子婴也保护起来。对于暴秦的苛政峻刑尽除去,只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两相对比,一仁一暴就极其明显。凡此种种,不单说明刘邦治军有方, 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一代君王的雄才伟略,于“治”,是用了“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平缓矛盾。再后来与项羽兵戎相见,更表现出他对项羽性格的了解,于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是逃跑,或是反间,或是激将,或是诈取„„处处击中项羽要害,以细腻胜粗犷,以智慧胜鲁莽,以众智胜寡断。
三、文化修养比较
初始阶段,刘邦、项羽所处的层次几近相当,而且都有惊人言词。二者文化水平都不高。然而二人后来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其所处环境和接触的人存在着差异。项羽因与秦有家仇,从小就受到叔父项梁的管教。而且项梁略有指挥才能,所以在其战死之前,项羽并没有得到独立应付社会的机会,对社会上奸诈、丑恶的一面可谓“知之甚少”,这就为他以后悲剧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刘邦呢?虽然看起来德性不佳,但他对生活的态度却是积极的、主动的、有独立思考的。做泗水亭长是他自己的选择,在声色、酒水与小吏朋友们的薰染下,他的社会经验无疑比项羽要丰富得多,所以敢大肆赊酒喝、敢不持一钱却假报进款目。可见他不仅熟识社会的林林总总,还谙熟其中技法。从朋友那里赚好处,是他使用的最娴熟的技法之一:开始是萧何,再是曹参、樊哙,对他的举荐与“保”。可见这里刘邦注重的是对人的关系的运用,是通过感情联络来换取忠实友谊的。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以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却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曾不无得意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678de7031b765ce0508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