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对同性恋的认识与看法》,欢迎阅读!
浅谈对同性恋的认识与看法
摘要:
这学期上了方刚老师的《两性关系与文化》,其中一节老师讲了关于同性恋的问题。于是我对同性恋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看法。21世纪,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性恋问题就是极富争议的热点之一。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美的一些国家已经对同性恋的家庭权给予立法保护。中国在该问题上会采取怎样的举措正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我认为同性恋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不该对同性恋者有歧视。本文浅谈一下我对同性恋的认识与看法。
正文:
在上方刚老师的两性关系与文化这门课程之前,我一直用奇怪或者无法理解的眼光去看同性恋的人们,但是自从上了又关同性恋的那节课后,我对同性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有了不同的看法。我想同性恋和我们异性恋的人一样,同样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支持。
同性恋现象由来已久,很多学者对它进行阐释。如蔼理士的著作《性心理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潘光旦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至今仍然对学界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潘先生的译著和附录对中国同性恋历史的详细考证同蔼氏对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同性恋历史的考证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料。
还有些外国学者提出很新颖的观点,如福柯对同性恋作出了异样的哲学诠释。他认为,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出来的。性是人的行为的一个方面,是自由的一部份。性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它不在于揭示自身的欲望的某些方面。“我们必须知道,通过欲望我们可以形成新型的关系,新型的爱,有新的创造。性并不是终结,而是有可能创造新的生命。”快感也必须成为文化的一部份,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创造多种快感是非常重要的。他说,“我们要创造同性恋生活,去成为同性恋者”。 在中国研究同性恋这个现象稍微晚些,但也不乏有很多经典之作。对性和同性恋的研究改革开放后逐渐繁荣起来。王小波和李银河夫妻是被现代人所熟知,他们合著的《他们的世界》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男同性恋人群的性社会学专著。他们对同性恋的处境充满了同情,王小波尤其同情那些“有自己终生恋人,渴望能终生厮守”的同性恋者。他认为,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总让人敬重。李银河还纠正了一些关于同性恋的谬传:同性恋在人群中的分布是随机的,并不是传说中的同性恋群体中天才特别多。李银河于1998年出版了《同性恋亚文化》,因其通俗可读和丰富的案例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性。生物学是一切关于性学研究的基础,性在生物学上讲首先要分成两类——男性与女性。他们既有区别,又有相通性,如都具有相同的内部构造:大脑,性激素,腺体,感觉器官。生物上的性只是脊髓的条件反射,大脑也只是调节作用。大脑皮层还能维持自我意识,它判断性行为是否合适,是否道德,放松、焦虑还是厌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确定爱同性是没问题的,那他的大脑,就不会抑制性活动,反而会以利于性幻想,进而达到满足,理论上是可行的。性激素与腺体在人体中也只是其调节促进作用,不具有指向性,它们并不能特定的指向某一性别。感觉器官也一样,它们接收性刺激,并传导,也仅仅具有生物学意义,如一些身体部位非常敏感,因为这里富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只要合理适时的刺激这些部位就会有性唤起。
其次,我认为我们应该清楚何为性取向。出生前的性别是有基因决定的,是固定的。而性别认同是我们对于作为男性或者女性的心理意识和理解。性别定位就是我们认同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这并不能决定我们文化所定义的男性化或女性化角色和行为。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和行为更为广泛的预期—被称为性别角色。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包括:温柔的、
依赖的、善良的、耐心的,热心的情绪化的。而对男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包括:坚毅的、绅士的、有保护欲的,独立的、自信、好斗的。这些刻板印象本质上讲是一种性别歧视。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是一个连续的谱系,除了解剖学上的性别之外,几乎没有人是完全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每个人都具有心理的两性特征。性取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性取向是指对异性个体的性欲以及发展恋爱关系的愿望。同性恋取向是指对同性个体产生性欲以及发展恋爱关系的愿望。双性恋是个体对于同性或异性都产生性欲或恋爱愿望。
有些异性恋者认为同性恋只关注男男或女女的性关系,正相反,同性恋的关系也和异性恋一样包含着比性更多的内涵。同性恋者通常只花一小部分时间进行性行为,而在他们恋爱关系中更基础的是与同性爱侣的相互爱慕和依恋。尽管爱与性是恋爱关系的两大支柱,但两者都不是必备的,因此性取向不能仅由性行为来界定,相反,应该包含个体爱欲和性欲两方面。对异性或同性的吸引并不一定相互排斥,任何人对男人和女人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兴趣,产生不同程度的性经验。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和爱恋情感很常见,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成年后就只和同性发生性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如住集体宿舍的青少年以及在监狱里的犯人,他们找不到发泄欲望的渠道,因而会与同性发生关系,如果喜欢这种状态,离开这样的场所,还会继续同性性行为,这种也是所谓的情景性同性恋,也有些不喜欢这样的状态,离开情景后依然是异性性取向。同样,同性恋者也可能具有男女性行为的经验,并且保持他们的同性性取向。有些同性恋者与异性结婚,他们对同性的渴望无法满足,甚至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有负罪感。性取向在性行为中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来。许多人早在与同性发生性关系之前就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性取向到底是同性还是异性。还有些人为了宗教或修行等原因,一生过着禁欲的生活,这些人可能是同性恋也可能是异性恋。 性不仅仅是一种物欲的表达,性更不能只单纯的为了种族的延续,那样放弃了作为人类特有的权利。性是个广义的词,它包括爱与吸引,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沟通。大众对同很多人对同性恋存在误区,学术上讲,测定一个人是否同性恋要看他是否被同性吸引,是否有性冲动,而几乎很少有专业的心理测试,性取向恐怕只有自己最清楚。
人们在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同性恋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同性恋的标志是一个关键因素。同性恋行为不是它本身具备的一种特质,而是从事同性恋活动的人同跟对这种行为做出反应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特质。人们指着同性恋活动说“这就是同性恋,就是鸡奸,就是变态⋯”标志论认为这样的指认是有问题的。古希腊和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同性恋行为,一些人就认为不能用十九世纪以来的同性恋概念去理解当时的这种性行为。 为什么大家能够理解异性恋,而不能理解同性恋,试想,如果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同性恋,我们是否会对异性恋也怀有像当今社会我们看待同性恋一样的心态?
我所接触的同人世界不是像书中讲到的那样感情波澜起伏,也不像自称是同性恋者想象的那样美好。更不像一些反对同性恋文化者口中说的那么污秽。它其实是很平淡的世界,只要你想它是美的它就美。你不把它想的丑陋不堪,它就不会有肮脏的事情发生。一切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年轻人喜欢时尚,流行什么,就模仿什么。他们从来不在乎是否了解同性恋文化,是否是同性恋。只是一味的看到大街上网络上那些人。兴起了热潮。女生开始中性化。男生开始喷香水。俩个人在大街上穿情侣服手拉手。以为那就是时尚。网络上也开始大卖各种所谓的带有极具同性恋气味的东西。我认为有的人其实是因为传媒和自己一时的感觉而给自己下了心理暗示说“我就是同性恋我只喜欢女人(男人)”而错失良机悔恨终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了不幸。我想说,在你评价同性恋时请你去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同性恋。在你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时请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同性恋。在你认为同性恋是时尚时请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同性恋。
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其实同性恋只是爱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刚好是同性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65124d9ce2f0066f533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