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大社会学第十章 社会组织》,欢迎阅读!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涵义和构成要素。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第一,现代组织具有非人格化特征;第二,现代组织具有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第三,现代组织具有非道德性两重性特征。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组织运行是指组织实现自身目标和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的内容复杂多样,既有组织内部结构及其功能转换,同时还包括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换关系。组织研究的特点表现在研究变项的运用。组织的研究变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内的基本变项包括组织的结构、部门化、操作和相互行为;(2)输入系统的变项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3)输出系统的变项包括生产力因素,如产品、商品等,团结或整合的目的及高昂的士气等;(4) 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始终是更大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组织之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是由更大的社会母体造成的,分类的目的是要使研究更加专门化。按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成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道德型组织;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媒介组织、集约组织。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社会组织的形成是特定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化程度越高,社会组织的类型也越复杂,组织之间的区别体现为目标和分工的差异。因此,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体系,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其目标体系也是有差别的。几种常见的目标分类方法:第一,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第二,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第三,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第四,显目标和隐目标。
组织目标的制定过程基本上是协调平衡过程。它是不同利益集团争夺的结果。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内部参与人员及权力都在发生变化。因此,组织目标也在不断地反映着这种变化。制定组织目标
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一般应遵循这样三项原则:第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利;第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以评估目标实现程度;第三,选择原则,是指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目标确定以后,就要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贯彻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适当机会,二是检查所制定的目标是否为组织实际追求的目标。
每一组织都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一方面它要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受外部环境的制约。组织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受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二)组织内部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三)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
目标实现程度是决定组织能否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管理部门有责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测定目标是否达成。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组织活动实际上不可能达到完全合理,因此组织追求的目标应当是“满意”,而不是最优。对于一般组织来说,测定目标实现程度及效绩的标准包括三个:有效性、效率、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结构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组织结构作为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其内容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结构和职务工作结构。组织结构的总体设计是根据组织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进行的,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组织结构的不同。组织结构的职务工作结构设计,是对某类工作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一工作的内容和数量及完成该工作所应具备的责任、权力和技能。
为保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如下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责权对等的原则;6.精简与效率原则;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原则。
正式结构是每一个组织的普遍特性,它是组织确定各种活动关系的蓝图,具有法规的性质。正式结构一般表现为结构图,并将组织的规章制度载入各种手册和正式文件之中。但是,并非所有正式组织结构都具有同样的特点,它受多重社会因素——制度、文化、技术、目标等——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的组织结构呈多元性特点。有的组织实行直线职能式结构,这种结构职权分明,要求管理人员有很高素质。实际上,这种结构的指挥与管理职能基本上由厂长自己执行。这种结构比较适宜小型组织的管理。有的实行矩阵式管理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把组织的垂直管理系统和横向的目标系统、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完成管理的协调功能。而事业部组织形式则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分成若干个事业部,实行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原则。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结构状况既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同时又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社会转型这一宏
观背景下,考察我国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特点,确定调整组织结构的任务就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社会组织的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的管理与社会工业化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依赖于对组织的管理。
从理论根源上来说,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工厂制度和管理问题,用工厂式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导致社会和人的思想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两种观点,一方面有查尔斯·巴贝奇等人注重工业生产中的组织和技术,另一方面有罗伯特·欧文研究工业化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直到美国国内战争以后才算是进行科学管理时代。从整个记载下来的历史看,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考虑到人类组织的问题和政府、教会、军队、王国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群体的行政管理问题。组织理论与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纵观整个管理的历史,可以划分出以下两种主要的管理方式:(一)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它产生于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二)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包括:第一,明确的分工;第二,明确的职权等级;第三,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第五 ,量才用人;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的思想作风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管理制度问题。从管理的主体角度看,无论家长制还是科层制都可能产生官僚主义问题。由家长制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遇事推诿、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热衷于谋取私利,不关心群众痛痒、一言堂及命令主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5c11a2c852458fb770b56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