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陕南民间“哭嫁”习俗》,欢迎阅读!
陕南民间“哭嫁”习俗 □ 巫其祥
□ 旧时,陕南秦巴山区民间的姑娘出嫁时,普遍有“哭嫁”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哭嫁”
习俗,随地区变化和祖籍不同而大同小异。陕南山民历史上95%以上都是外省籍移民,土著无几。特别是湖、广、闽、鄂、川、渝等省移民居多,而这些地区正是我国历史上“哭嫁”风俗最为盛行的地区。移民们随之都把他们原籍的“哭嫁”婚俗传了进来,各自展示,可以说陕南是“中国‘哭嫁’婚俗的博物馆”,也是研究中国“哭嫁”婚俗的最佳地区。笔者幼年时期,曾多次随父母参加过一些亲朋的嫁娶喜事,并目睹过鄂、渝、川、闽、湘、粤等省籍移民的“哭嫁”仪式。尤以广东移民的“哭嫁”最为动听,哭腔悠扬委婉,哭词有板有眼,曲调优美动听。说是哭,实际是唱。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陕南山区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姑娘。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会被视为不吉利,就会被邻里亲朋看做没有教养,没有孝心,父母脸上也无光。还被传为笑柄,并被人瞧不起。“哭嫁”之风,现已在绝大多数地方消失,只有在闽南、鄂西、湘西和渝西等地的彝、壮、侗、土家等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还可见到。
在陕南山区民间,哭嫁成了最富地方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姑娘从出嫁前十天半月,有的是前一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旧时《山阳县志》记述:“泣而上轿”就是见证。陕南各府州县志均有记述。出嫁前一天达到高潮。出嫁姑娘是主角,亲人陪着哭,并请来亲朋妇女陪着哭。哭嫁的内容多为哭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哭诉兄妹和亲友的离别之情,哭诉对少女生活的留恋,哭诉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利用“哭”这一形式尽诉心中的感情。娘家人边为出嫁姑娘置办嫁妆,边相互倾诉离别之情及叮嘱的话语。会哭的姑娘不哭现词,哭的内容丰富多彩,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亲朋、哭媒人、哭嫁妆、哭开脸、哭上头、哭换露水衣、哭上轿、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有长短句,有五言七言,有板有眼,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逐渐衍化成有一定格调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有传统的一定程式化的优美歌词,也有聪明的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因此,旧时在陕南,“哭嫁”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传统技艺。一般女儿长到十二三岁,就要开始学哭嫁。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一位亲人哭唱一首,而且要对前来“填箱”送礼的亲朋也要哭唱。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的哭词,如:《哭爹娘》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哭嫁歌朴实自然,情深意长,带有明显的陕南山歌的特色,也是陕南秦巴山区民风淳厚的表现。每当听到这种惜别父母、家庭的伤感哭词,为母的往往要哭唱《劝嫁歌》以慰藉:“女儿成人要出嫁,为娘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难,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的叮咛与嘱咐。 在哭嫁的过程中,也会穿插一些“哭嫁妆”的内容:“幺姑娘,要出嫁,半夜三更哭爹妈。娘呀娘,我要被子和蚊帐;爹呀爹,我要衣柜和书箱;哥呀哥,我要铜盆十二个;嫂呀嫂,我要绿裙配红袄。不要金,不要银,只要女婿好人品„„”嫁妆的多少,是娘家的体面和姑娘贤惠程度的体现,也是姑娘在婆家未来生活和在婆家地位高低的筹码。因此,出嫁姑娘都非常看重嫁妆。
在登花轿之前,还有一段精彩的“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俱厉。“骂媒人”是哭嫁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会,妇女无婚姻自由,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对自己的终身大事无权做主,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在登花轿之前的“骂”媒人便是难得的发泄机会。
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不骂,他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这也是陕南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吧!
哭嫁是陕南旧时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吉利”,当地俗言有“秦巴山区多歌谣,出阁不哭也干嚎”的说法,俗谓“越哭越发”,有“嫁不哭不发,喜不打不旺”之说。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因此,母女、姐妹,姑嫂、亲朋,以及前来送别的陪客,都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你哭我泣,满堂都放声大哭起来,真可谓“满堂哭”。犹如一台赛歌哭唱会。
2“哭嫁”,是陕南姑娘出嫁时的一种仪式和传统风俗。“哭嫁”,不是真悲,实是“喜嫁”,哭里带喜的“唱嫁”。所谓“哭”,并非真哭,只是用特有凄凉韵调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 “哭”的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哭胞亲”,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亲的人未到之前进行。“哭”罢父母,再“哭”
兄弟姐妹,通过“哭”,叙述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速带好年小的弟妹等。
例如“哭兄嫂”:哭一声哥也叫声嫂呀,难割难舍骨肉同胞哟;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这大恩小妹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二是“哭”百客。姑娘出嫁两天,亲威、朋友就送物品来(如被、单、衣、鞋)等,群众叫“添箱”出嫁者便要逐人“哭”。 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在迎亲的来后进行。也是“哭嫁”的尾声。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意来唱的,例如“哭红叶和押礼”:
“迎亲的来得实在早哟,那树上鸦鹊还没回巢”“押礼先生像条牛,走起路来慢悠悠、有心喂你一把草,怕你贪吃误时候。”“红叶牵线吃两头,不是冤家不聚头”。
据说,这种“哭骂”是对迎亲者的欢迎和感谢。此种习俗在秦巴山区农村较为流行。 “哭嫁”,是陕南姑娘出嫁时的一种仪式和传统风俗。“哭嫁”,不是真悲,实是“喜嫁”,哭里带喜的“唱嫁”。所谓“哭”,并非真哭,只是用特有凄凉韵调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
“哭”的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哭胞亲”,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亲的人未到之前进行。“哭”罢父母,再“哭”兄弟姐妹,通过“哭”,叙述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速带好年小的弟妹等。
例如“哭兄嫂”:哭一声哥也叫声嫂呀,难割难舍骨肉同胞哟;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这大恩小妹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二是“哭”百客。姑娘出嫁两天,亲威、朋友就送物品来(如被、单、衣、鞋)等,群众叫“添箱”出嫁者便要逐人“哭”。
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在迎亲的来后进行。也是“哭嫁”的尾声。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意来唱的,例如“哭红叶和押礼”“迎亲的来得实在早哟,那树上鸦鹊还没回巢”“押礼先生像条牛,走起路来慢悠悠、有心喂你一把草,怕你贪吃误时候。”“红叶牵线吃两头,不是冤家不聚头”。
据说,这种“哭骂”是对迎亲者的欢迎和感谢。此种习俗在秦巴山区农村较为流行。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5441b3a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