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莫泊桑的悲悯

2022-03-25 03:31: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出莫泊桑的悲悯》,欢迎阅读!
莫泊桑,悲悯,读出


读出莫泊桑的悲悯 ——《我的叔叔于勒》教后记

一篇小说采用什么样的人称,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如《羊脂球》和《项链》,这是一种万能视角。今天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则是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在教学中,老师大多会强调“亲切感”“真实感”,增加“可信度”等等。

不过,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课文,就知道这篇文章中的“我”,是借一个叫作“若瑟夫”的人的口述来出现的,这一点和鲁迅小说中的“迅哥儿”不太一样,毕竟那个“迅哥儿”还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的。《我的叔叔于勒》虽然是第一人称,但藏在背后的作者本人却一直有一双眼睛紧紧盯住了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双眼睛所含的情感,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里,我先把80年代的解读的部分内容做一个摘录,这也是那个时代读书的孩子(包括现在教书的老师和孩子的父母)很熟悉的言语方式。

围绕着于勒这个形象,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菲利普夫妇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已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透了。

菲利普是一个职员,虽然生活拮据,但还略高于一般的劳动人员。他们虚荣,虚伪,发财心很重,一心想爬上上流社会,一举一动总爱摆出上流社会“一副架势”他们的一举一动,总爱效颦上流社会他们极端自私、贪婪……你看,这笔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多么可笑!可怜!可鄙!此外,作者还揭露了菲利普夫妇性格中冷酷的一面。……他们的一言一动,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是围绕着“钱”转动的。作者把菲利普与于勒在海轮上见面的场面,精心安排,着意渲染,写得这样有声有色,是匠心独运的。这个场面,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上面这段话,节选自1984年的教学参考书,也种说法几乎沿用了20年之久。现在我们要问一句,菲利普夫妇真的是这么“极端”吗?作品后面莫泊桑的那双眼睛,是不是真的只有批判和鄙视呢?

首先,我们应该回到文本,看看于勒这个人与他们这个家庭。 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这个亲弟弟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包括亲兄弟与父子在内。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而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当时,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

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甚至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当然,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与,于勒的信成了“福音书”。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当然,说到以上这些,并不是说菲利普夫妇是完全有理的,也不是说他们就可以摆脱“自私”“冷酷”的批评,但是诸如“极端贪婪”“无耻”等说法确实也有点过分了。我们可以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正常的兄弟之间的人性,也让位于金钱关系,这在资本当道的社会尤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人性的一种常见的异化现象。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社会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所以,我们如果认真审视全文内容,就可以读出莫泊桑的态度,也就是本文的主题:

他点出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我更愿意使用这个词语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异化”,也点出了“小人物的辛酸”,批判了“拜金主义”,同时通过小男孩若瑟夫,来呼唤人间的“真情与友爱”,表达了“对未来的追求”。

总结一句,我们从作者的眼里,要看到批判和讽刺,还要看到同情和悲悯,以及追求和希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5095072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