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学科如何“育人”

2023-02-23 12:31: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学科如何“育人” 》,欢迎阅读!
育人,素养,向下,学科,语文
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学科如何“育人”

作者:王春娇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20年第2



王春娇

教育部于20144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足见“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点对高中语文学科应“培养怎样的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表面上看它们之间相互独立,但内在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落实“核心素养”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要更好地落实四大核心素养,充分发学科“育德育人”功能。在这样的导向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育人目标的定位、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因人施评”等方面来思考。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育人目标应更加明确具体

与“双基”“三维目标”相比,“核心素养”的语文功用意味更强,育人内容和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教学中,要明确设置符合课标及学生实际的育人目标。以《归去来兮辞》为例。该课文置于古代抒情散文单元之首,其承担的语文功用是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这两个功用涵盖了四大“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向:其一,要品味课文的语言艺术,就得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和五官,进行知识重构或创造,才能充分感受到本文的语言艺术;其二,要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得走入文本,与古人心灵对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且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美文并有意识地传承下来,不仅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而在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育人方向显然:

1.掌握小说的关键因素。这是学好小说必备的技能。小说中的主人公林教头被塑造得有血有肉,主要是通过环境的衬托和合情合理的情节发展来展现,使得这个人物的性格形象具体而逼真,毫无违和感。学生掌握了这个学习目标,可以举一反三,对今后的小说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爱国主义教育。从“官逼民反”的主题,可让学生了解到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林冲这样的官吏尚且无法过上安定的生活,甚至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更何况下层的人民,突出当时

的黑暗、腐败至极,学生认识到人民最终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从而更加热爱当下的中国。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应更关注学生个体体验

“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各门学科的性质、任务有所不同,但在育人上的使命和任务是一样的,人才是教学的共同对象。”这段话说得很明确: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在这样“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下,教师必须立足于“以学定教”,将课堂还给学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个体能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快乐。

以《咬文嚼字》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通过“教人”,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个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相较其他文本来说,这类文本显得晦涩且枯燥无味。《咬文嚼字》作为本单元的必读课文,不仅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笔者暂时抛开文本,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如下的学习步骤。




第一步,初步感受不同字词带来的情感体验。以“杜鹃花上杜鹃啼”和“杜鹃花落杜鹃啼”两句为例,让学生品味一字之差的异处。学生通过自学、合作与探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上”字让人感觉到的是在春光明媚、花开灿烂的环境下,杜鹃鸟欢快地啼叫;而“落”字却让人感觉到的是暮春时节,花谢了,落了,杜鹃鸟在稀疏的枝条中哀啼。

第二步,品味“是”和“这”二字的异同。因有第一步做铺垫,所以,面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二句,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用“这”字骂人的味够浓够重,而“是”只是表示判断,有些不痛不痒。教师做进一步引导:把“这”用在“你这革命家风度!”好不好?学生一品,觉得味不对,认为“这”是贬义的,不能用在褒义语境。教师:那么,是不是骂人时尽管用“这”?《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是这么说的,“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能否把这句改成“你这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学生一咀嚼,觉得改了之后味道变了:前者“你是个好小子”有“你如果是个好小子”的意味,而“你这好小子”就直接开骂了。教师点头,说:“这就对了,语言文字的意义和色彩并不是固定的,得看看它处在什么样的语境。换句话来说,语境决定了语义和色彩!”

第三步,通过“推敲”二字进一步体会语境的重要性。因为有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对

“敲”字的好处早已烂熟于心,所以他们没什么兴趣。教师说:你们都认为是“敲”字用得好,对吧?其实,在我看来,这两个字孰优孰劣咱们后人还真不能轻易下断言,因为在当时,用

“推”还是“敲”只有作者知道,不信,把你们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下,看看哪个字比较好?学生通过思考,真觉得无法比较:用“敲”说明里面有人,也可能说明僧人只是借宿;用“推”说明僧人是主人,而里面无其他人。而于当时月下情境来说,无论是“推”还是“敲”反而意义不大。所以,我们也只能从作者的用词去体验他当时的所思所想所用了。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读书写文章,一定不能脱离语境。

第四步:通过拓展来加深学生对咬文嚼字重要性的理解。一是引导学生从古代名著中,寻找类似的句子来加以品味;二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类似的语言来佐证。有学生说,他市场看两个妇女吵架,多用“这”字,比如:你这不要脸的!你这泼妇!你这……

以上四步,将教书转成“教人”——教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亲身体验,用心体味字词的妙处,并在体味中领略到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审美鉴赏文字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应更注重“因人施评”

过去我们评价学生,几乎唯分数论,因此到了今天,结下了不少“高分低能”“高分低品”教育恶果,正是到了该花大力气纠正的时候了。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旨在建立“以生为本”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可否认,这几年来,对学生的合理评价有所进步。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由此相对应的是,对学生评价的着眼点就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不仅看他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更要看他是如何学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但这样还远远不够。教育学博士余文森认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所以,课堂上评价学生要根据学生个体实际,做到因“人”施“评”,这也是“育人”的要求。

人的性格、能力以及兴趣等千差万别,既然在教学上要求“因材施教”,那么在评价上也该“因人施评”。一个班几十号学生里,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千差万别,要尽量看人下“评”。比如,对于活泼外向,大大咧咧的学生,可以实话实说;而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追问追评提升他们的能力。


一是教师评价,把握分寸。对于敏感内向且不善于言谈的学生来说,评价上要注意用温和亲切的语言,尽量寻找亮点,以鼓励为主。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在“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环节,我请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朗读,并允许他可以选择坐着读或站着读。最终,该同学选择站着读,读完后,我这样评价:“没想到这位同学声音这么好听!要是声音再大些该多好啊。”探究“如此壮美的江山该由怎样的人来主宰?”这个问题时,在此起彼伏的回答声中,我捕捉到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不贪钱财的……”我马上表扬了那位同学,说她,“思维敏锐,见识不俗,将来一定能成事。”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亮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既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又让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更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是学生评价,实话实说。对于活泼外向,大大咧咧的学生,评价可以讲亮点,摆缺点,提建议等。这一点上,让学生来相互评价比较好。比如,同样是朗读,我请一位开朗大方的学生朗读,完了把评价权交给全班学生,大家七嘴八舌地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我微笑问他,“都同意大家的观点不?”他向大家拱拱手,不住地说谢谢,课堂里一片欢愉。这种“大家评”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群体力量,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提高群体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多方受益,但教师要注意考虑评价对象,并能适时指点或纠正、小结,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是追问追评,深化升华。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追问追评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譬如,《说木叶》里引用的古诗不少,且有些还比较令人费解。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的“悲风”,有学生从树高招风联想到人红是非多,由此,老师进一步追问:还可以想到什么更高更远的?于是有学生扩展到凡事不能太过,过则损。老师大加赞赏。《林教学风雪山神庙》这样的小说情节容易引发学生兴趣,在关键地方教师善于追问追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学生对林冲杀了三人后的去向比较感兴趣,教师首先追问:林冲杀了那么多人,又想保全性命,他该怎么办?看过小说的学生说,上梁山泊;有学生说,当和尚去;还有学生说,找个地方隐居……老师大加赞赏,“你们好聪明!”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老师又追问,“为什么上梁山泊、当和尚或隐居就可以保全性命了呢?我们当下社会可以不?”学生的答案令人拍案:梁山泊有一群英雄好汉,政府不敢惹;当了和尚相当于世间没了这人,有学生说,古代重佛教,林冲都成佛了,尘世的罪过就不追究了;还有学生说,以当时的“警力”来说,隐居就意味着躲起来,再难找着了。而现在,警察那么厉害,且杀人偿命,管你躲到哪,成了什么人,都不会放过你……老师最后总结评价:能立足社会实际看问题,视野广阔,层次极高,这就是学习的能力!通过一系列追问追评,加深学生对小说社会背景的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当下社会的认同感。

总而言之,“因人施评”尽可能顾及到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比较适当的评价,使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都愿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由此,笔者反思当下课堂教学,因循守旧、教师灌输现象还比较严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得先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否则,“核心素养”的落实仍只是口号,仍逃不出历次课改的命运和结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4dccbfd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