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方课程:美丽滨州》,欢迎阅读!
地方课程《美丽滨州》纲要
滨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她似一颗熣灿明珠镶嵌在黄河岸边。
为了让滨州中小学生了解和认识滨州(家乡)人民近年来以 “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加快实现滨州率先崛起”的战略,向着“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目标,加速构建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和谐大城市;了解和认识滨州(家乡)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厚的历史积淀、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志向。为此,开设地方课程《美丽滨州》*。
一、指导思想及开发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来自本土、面向本土、服务本土”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掘滨州丰富的教育资源,注重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究,建设一套融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为一体的地方课程,以满足本地学生发展需求。
(二)开发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滨州、认识滨州,激发他们酷爱自然、热爱滨州、报效家乡、服务人民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并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利用滨州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建设成就、时代新风及著名人士等课程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环境和情感的体验,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积极倡导以实践、体验、感悟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趣”中学,在“情”中做,在“意”中行,促进知识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和谐统一,为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确立“创新为重”的人才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基于滨州未来建设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都应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教材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编排,并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对某一问题有不同见解、对同一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策略),在某些学习内容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3、体现“实践为主”的教学观,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课程引导学生亲近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实践活动既包括掌握乡土知识、探索科学规律和人文内涵的探究性活动,又包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活动。实践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逐步融入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总体目标及课程内容
(一)总体目标
1、认识滨州,热爱家乡。通过了解和认识滨州,增强学生酷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
2、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关系的认识,树立“生态滨州”、“人文滨州”、“数字滨州”、“平安滨州”的环境意识,逐步树立自我与家乡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感和科学发展理念。
3、注重实践,完善自我。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主、合作、尊重他人和积极进取等个性心理品质。
4、提高素养,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做一个合格的滨州市民。 (二)阶段目标 3-6年级
1、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能利用家乡的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初步认识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珍惜家乡资源、保护家乡环境。
2、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英雄人物、人文景观、土特产品、风俗习惯、社会新风等,增强对民族和家乡的自豪感。
3、初步了解家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7-9年级
1、了解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明确家乡环境与个人成长的相互关系。
2、了解家乡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在中华文明进程和家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贡献。
3、关注家乡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形成促进家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珍惜家乡资源、保护家乡环境、维护家乡安全的自觉行为。
4、了解家乡经济增长和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发展的特点,提高今后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
1、两个年段。根据滨州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科教发展的历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拟分3――6年级、7――9年级两个年段编排课程内容。
2、三大板块。每个年段又分三大板块和若干主题。 第一板块:滨州的“自然与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滨州区域、气候、地质、生物、人口、交通和环保
等。让学生从中熟悉个人生活、活动区域范围和特征,了解家乡区域变化和政区沿革,了解家乡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特征和态势。
第二板块:滨州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主要包括民间故事、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风俗习惯、时代新风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近代人类活动的情况,认识家乡著名人物和事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人新事新气象。
第三板块:滨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教进步、旅游资源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人口、城市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家乡资源、环境特点,以及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了解家乡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收集家乡教育、科技发展情况及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经济建设成就及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
三、课程特点及编写体例
(一)课程特点
1、地方性与时代性交融
课程反映丰富的乡土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涉及滨州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课程努力反映滨州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将及时补充反映滨州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教材编写时应在地方特色中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注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1世纪的滨州,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课程要及时吸收和补充滨州人民“建设大城市,实现大跨越”和“让滨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滨州”新举措、新进程。在有条件的学校,注意让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和交流。
2、综合性与专题性兼容
在课程内容上,涉及滨州自然、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程取材上,立足滨州,整合各县、区的乡土教育资源,既有全市中小学都要教学的共性内容,又有供不同地区学校选学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内容。
在课程结构上,采用主题单元形式呈现,在每个主题单元中,又融合多学科知识,给学生编织了认识家乡的知识网络,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与能力。
3、科学性与趣味性渗透
课程在陈述区域性乡土知识科学性的同时,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表达形式上注意远近相照、事理交融、动静交替、图文并茂、情趣盎然。
4、探究性与接受性结合
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坚持探究性与接受性结合。倡导以专题研究为形式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感悟体验。同时兼容以文本对话为形式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报刊和查阅网站,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潜能,激活思维,形成能力,发展个性。
(二)编写体例
课程在编写上纵横兼顾,即在以学习专题形式反映家乡内容时,兼顾各年级间学习内容的衔接,兼顾各县、区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
1、纵向层进
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对象,3――9年级每个学年一册课本,共7册,按学生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内容。3--9册相对独立,7-9册在3--6册的基础上作适当拓宽、深化,形成螺旋式上升。每一册安排3--4个学习专题,一般情况下,其顺序大致从自然风物到历史人文,再到社会经济。
2、横向组块
课程以“自然和地理环境”、“历史与文化”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三个专题呈现。每个专题中又分若干小专题,每个小专题再分几个层次。
(1)3-6年级由读图时间(主题导入)、画里画外(主题诠释)、自主空间(主题拓展)等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的涵义大致如下:
――读图时间(主题导入)。以学生生活经验和乡土教育资源特点为依据,创设主题学习情境,提供某些学习素材,揭示主题的内涵,从而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画里画外(主题诠释)。根据主题学习任务,开展收集有关该主题学习资料的活动,从主题的纵横、类别等几个方面,或主题内在的苦干层次诠释学习内容,重视素材的积累,丰富对家乡的认识。
――自主空间(主题拓展)。围绕主题学习,做到边收集、边动手、边动脑,在动静交替中加深对家乡的情感。配合主题学习内容,提供某些学习资源,如提供参考书籍名称,或提供有关网站等,在表述上使用“查一查”等。
在上述学习内容中,插入某些与主题有关的“学习资料”,以丰富主题学习内容。 (2)7-9年级由今日话题(主题导入)、说文解图(主题诠释)、自由天空(主题拓展)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的涵义大致如下:
――今日话题(主题导入)。从家乡自然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专题学习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生成专题学习的需求,明确学习任务。
――说文解图(主题诠释)。根据专题学习任务,提供有关背景材料、阅读材料,注重主题的纵向和横向的逻辑展开,扩大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丰富对家乡的认识,加深对家乡的情感。
――自由天空(主题拓展)。在专题学习中,制定或提供较为具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开展具有选择性学习活动;在成果呈现与交流中,逐步养成自主、合作、尊重他人和积极进取等个性心理品质。配合主题学习内容,提供某些学习资源,如提供参考书籍名称,或提供有关网站等。
在上述学习内容中,插入某些与主题有关的“学习资料”,以丰富主题学习内容。 (三)教材纲目
见附后《美丽滨州(3—9年级)》体例与篇目安排表(略)
四、实施建议及评价革新
(一)编写建议
1、凸现育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理念。育人为本应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上。开发和编写教材时,应重视选择体现人和自然和谐、人和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素材。具体应注意在反映经济建设成就时要关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平安滨州建设等;在反映历史人物和人文景观时要关注其历史延革和教育价值取向等。
2、选择具有地方性与先进性的内容。撰写地方性素材时应坚持“古为今用,他为我用”的原则,注重内容间的纵(昨天-今天-明天)横(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与历史资源、本地资源与周边资源等)联系,努力从老资源中发掘新亮点,从传统素材中发掘科学性和先进性。为便于学生日后的英语表达和交流,对某些知识、名称应配上英文。
3、留有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要正确处理知识呈现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编写教材应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从学生的生活引入,使学生产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明确学习、活动的任务;提示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相关的支持材料,如背景介绍、阅读文本、相关网站等;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交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与螺旋上升。编写教材应按学生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7――9年级整体布局并适当分段,形成3――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循环。编写时注意内容的贴近性、综合性与层次性,小学应以图画为主,叙述的文字应该浅显易懂,初中适当增加文字叙述内容。教材呈现应努力做到图文并茂,串珠成线,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读性,学生爱学,教师乐教。
5、全市性内容和区域性内容两兼顾。教材采用主题单元方式编排,既有通用内容,也有选学内容(一般安排在“自主空间”、“自由天空”部分)。通用内容是涉及滨州和学生发展的重大主题,每个学生都需要了解。选学内容一般是区域性较强的内容,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选择教学,并为学校课程的开发留有空间。
(二)教学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学中不仅是科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还要体现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关系,体现道德、科学、艺术的整合。
2、本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在“学做”、“参观”、“考察”、“调查”和“探究”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的实效。组织开展种类活动,要注意师生安全。要注意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某些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建议在家长帮助和指导下进行。
3、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活动设计,自己确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等。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对学生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建议。要多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4、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及时补充滨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县、区和社区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教育资源,使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
(三)评价革新
1、重视激励评价。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要以三个维目标为基本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尤其要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
2、注重过程评价。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可以采用日常观察、成长记录、活动成果(文章、作品等)展示等评价方式。不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要突出学生参与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结合进来,把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
4、定性定量结合。评价中实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提倡采用鼓励性评语。
审议意见:第一,《美丽滨州》在课程定位、学生学业负担、教师工作量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课程计划以及相关的政策,能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第二,《美丽滨州》课程总体目标能否进一步科学、合理,表述是否规范。第三,《美丽滨州》课程结构和门类与课程目标能否一致,分类是否合理。第四,《美丽滨州》能否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或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第五,课程评价的方法能否多样化,能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第六,能否关注学校现场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否具备条件。第七,能否考虑到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46d872b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