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构强弱关系: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三维关系模型及应用》,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构强弱关系: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三维关系模型及应用
作者:孙亮 戚啸艳 郑桂玲 来源:《现代情报》2014年第09期
〔摘要〕关系的概念是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关系强度的测量建立在强弱关系理论基础之上,随着在线社交网络的发展,关系的细分更加必要,三维关系模型旨在改进静态、二元的强弱关系模式,从三个维度对关系强度进行重新构造,即心理维度、结构维度及工具维度。应用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在线网络中的关系测量模型,结果表明,通过量化在线网络中用户的互动行为,可以将每个维度的关系强度归一化为[0,1]的连续变量,同现有方法相比,三维关系可以细分关系图谱,在设计SNS功能、隐私控制、朋友推荐及信息扩散等方面,三维关系模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关系强度;三维关系模型;在线社交网络;社交图谱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其结构及交互的模式形成了社会网络(SN),包括线下网络和在线网络(OSN),共同构成整体社交图谱,两者相对独立,线下关系仍是社会网络的主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沟通及关联的方式,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变得更加融合,在线关系日益成为更重要的组成部分[1]。
那么,在线网络中的社会关系和现实中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和关联?网络中的互动,如何影响现实社会关系?应用及发展社会网络分析(SNA)理论,成为社会化网络研究的基石,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关系强度的模型,同现有的强弱二元关系理论相比,该模型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关系图谱,从而为研究网络社交关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社会网络分析中关系概念的研究回顾
SNA主要研究的对象为行动者、关系及结构,尽管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一,关系的概念及强弱关系的维度始终是分析的基础,社会网络理论视社会结构为一张人际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其中“节点”代表一个人或团体,“连线”代表他们之间的关联,即关系。
在SNA理论中,关系有Tie、Relationship、Link等等,体现不同的研究视角,格兰诺维特[2]最早用Tie定义了社会网络中之间的关系,边延杰[3]解释为关系就是“人和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存在的一种纽带联系”,中西方SNA研究中关系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有些学者将Tie翻译成社会连带以示区别[4],本文采取通用的定义,可以看成是狭义的关系概念。 5结论及后续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线网络中,由于存在不同的社交图谱,简单的强弱二元结构已经不足,三维关系强度模型从心理维度、结构维度及工具维度对关系概念进行了重新构造,从而可以构造不同的关系细分层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统计在线网络中的用户互动行为来测量关系强度的方法。 在线网络社会的关系存在于3个层次中,即社交关系层、平台层及应用层,社交关系层即社交图谱层最为关键,应用三维关系模型,细化关系图谱,将成为竞争关键。
未来大型广谱的社交网络的竞争将集中在几大社交应用之间,因为本质上社交图谱只有一个,而细分关系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将会出现生机,例如读书、求职、婚恋、体育类、旅游、健身等,这些垂直平台可以是在社交层,也有可能作为第三方应用出现在大型SNS上。 对于三维关系模型,未来将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及量化测量标准,并尝试在社会化网络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谷斌,黄家良.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1):3-7.
[2]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80.
[3]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J].国外社会学,1998,(2):50-65.
[4]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61-62. [5]Marsden P,Campbell K.Measuring Tie Strength[J].Social Forces,1984,63(2):483-501.
[6]郭琨,周静,王一棉,等.个人特征、社交网络信息分享态度和分享行为——一项基于人人网的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1):159-166.
[7]Gupte M,Eliassi-Rad Tina.Measuring Tie Strength in Implicit Social Networks[J].CONNECTIONS,2011,27(2):39-52.
[8]Krackhardt D.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The importance of philos in
organizations[M].∥Nitin N,Eccles R G.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216-239.
[9]费孝通.江村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0]刘林平.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J].中国社会科学,2001,(5):112-124.
[11]杨宜音.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J].北京:社会学研究,1995,(5):18-23.
[12]Barratt A,Barthelemy M,Pastor-Satorras R.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 Weighted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11):3747-3752. [13]张文宏.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30年(上)[J].江海学刊,2011,(2):104-112.
[14]李继宏.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0,(3):42-50. [15]俞琰,邱广华,李珊.社交网站交互模式分析[J].情报学报,2012,31(2):213-224. [16]石彭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2):27-31. [17]Xiang R,Neville J,Rogati M.Modeling Relationship Strength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C].Proc.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New York:ACM,2010,(4):981-990.
[18]Gilbert E,Karahalios K.Predicting Tie Strength with Social Media[C].Proc.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New York:ACM,2009:211-220.
[19]Burt R.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Boston,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0]Wellman B,Wortley S.Different Strokes from Different Folks: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0,(96):558-589.
[21]Lin N.Social Network and Status Attainment[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9,(25):467-487.
[22]Andrea P,Tamas N,Fulop B,et al.Measuring Tie-Strength in Virtual Social Networks[J].Connections,2007,27(2):39-52.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464e26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