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欢迎阅读!
试析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二战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著,本文对研究马丁?特罗博士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做了简单解读。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1926—2007)博士,在二战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著,不但掀起了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而且引起了欧美学者、亚洲以及拉丁美洲学者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流传。研究马丁?特罗博士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主要表现为:
一、马丁?特罗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论
马丁?特罗构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其思想框架的主要观点为:
1.在观念上,当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极少时,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时,逐渐被人们看作是一种义务。
2.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充当精英角色做准备。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3.课程和教学形式 精英高等教育课程是由教授们关于有教养的人或称职专家所应具有的素质的观点来决定,严密和专门化。个别指导,师徒关系,与塑造个性及培养精英的核心功能相协调。大众教育阶段,课程模块化,更灵活,易接受,学分可互换。学生在高校间容易流动。教学形式是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普及教育阶段,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学习和生活间的界限模糊。师生之间个人关系附属于学生广泛面向新的或更为复杂的前景,这更多地依赖于函授、电视、计算机和其它技术的帮助进行教学。 4.学习经历 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且连续学习(假期除外)直到获得学位。大众教育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完成中等教育后进入高等教育,入学容易,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寄宿与走读相结合。普及教育阶段,多数学生有就业经验,延迟入学或“时学时辍”现象增多。随着终身教育的兴起,正规教育与其它生活经历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还有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非学术的工作来交学费。
5.学校规模 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人寄宿学生的小社会。学生超过三千会被分成几个小分校(院)。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标志是综合性学校,由三四万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受限制,为了教学聚集,他们几乎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联系的小社会。
6.领导决策 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是由相对少数的精英群体——行政机构的领导、政府官员、大学校长掌握领导权并进行有效的决策。他们相互了解,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常通过非正式的直接接触做出决策。大众高等教育机构虽受精英集团的影响,但更多的受“民主”政治程序的制约,受学生、校友,以及各政治党派的影响。在普及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高等教育的领导与决策。
7.学术评价标准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设有共同的和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学术评价标准趋向多样化,不同机构和系统中其标准的严密性和特点均不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评价标准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非学术评价形式一样,“价值增值”成了评价依据。 8.入学标准 最初的精英高等教育是以出身和地位作为入学标准,后来几十年中是以特定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大众阶段的入学限制条件由教育机会均等观念冲淡了英才标准,人们通过补偿性计划和引进其它非学术标准来减少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普及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目的是实现群体成就的平等而不是个体机会的平等。
9.学术管理形式 典型的精英型大学是由学术人员兼任行政职务。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大,功能多样化,行政管理人员增多;行政领导成了大学的专业管理者。普及阶段高
等教育办学成本巨大,财政责任大和复杂的管理形式,因此聘请更多的全日制专家。
10.内部管理 各国和各校之间内部管理形式和过程均不同,精英高等教育一般是由高级教授控制,其他人员起的作用很小或无。大众阶段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具有校内管理权,且学生也有一定影响决策的权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成为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马丁? 特罗博士的理论具有前瞻性。但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只有美国高等教育处于自大众阶段向普及阶段过渡,其他发达国家仅处于从精英向大众阶段过渡时期。因此,特罗博士七十年代初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思想框架,因归纳早,样本不足,难免以偏概全。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模式论
马丁? 特罗博士在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变化的同时,也试图找寻一种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人们将马丁? 特罗博士从事该研究工作所阐述的思想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模式论”,其观点有:
1.在规模扩张与质量、平等的问题上,他认为,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所依赖的质量评价标准应该持“多元”,或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就“平等”问题,他认为在精英教育“一元主义”的前提下讨论平等问题,是脱离现实的、理想化的;应为青年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上大学机会的基础上,考虑平等问题。“他赞同扩张主义者的态度与口号:宁可降低水平也要扩张,决不为平等而限制发展;‘有总比没有好’”。
2.在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问题上,他呼吁:要树立大众教育时代的新就业观。他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说他们无法找到与非大学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工作,而只是没找到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工作。然而,大众高等教育打破了这种毕业与就业之间的传统联系,它允许大学毕业生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寻找任何地方的工作。”他提醒大家不能简单地否定“高学历低就业”现象,大学生可发扬创新精神,运用知识和创造力改造这些工作。且大学毕业生挤占中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还可增强中学毕业生继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机,高等教育因此促进了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马丁?特罗博士是个坚定的扩张主义改革者。未考虑社会背景,很武断地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作为样板向世界推广。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自我修正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马丁?特罗博士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以适应更广泛的需要。他在一篇会议论文《从大众高等教育走向普及》中论述道:大众高等教育今后10年的主要任务是从大众阶段迈向普及阶段。今后的普及高等教育即是与大部分人,包括在家里或在工作单位的全体成年人,紧密相连的‘继续教育’。不再单凭借传统的学院,而是通过远程教育。多数学生学习是为维持或改善其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或者为了自娱自乐,此点类似于“学习社会”。总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马丁?特罗博士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走向学习社会,而不局限于传统的青年普及教育。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局限性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存在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上的局限性 马丁?特罗博士的大众化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马丁?特罗的理论提出了挑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一生中要数次接受高等教育。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马丁?特罗博士不可能对现今高等教育有准确的预测,因此他本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修正。
2.应用上的局限性 由于马丁?特罗博士的理论源于对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而提出的,因此对该理论提出疑议的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呈现的规律与趋势,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各发展中国家在应用该理论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无疑对马丁?特罗博士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Paris 26th-29th June,1973. [2]姜惠.当代国际高等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3] 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 李建奇.高等技术教育实践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崔正昀.美国职业教育的立法及其特色[Z].成都:成都教育信息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455347e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