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逐字逐句讲论语(述而篇)

2022-08-09 04:15: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七篇:逐字逐句讲论语(述而篇)》,欢迎阅读!
论语,逐字逐句
第七篇:逐字逐句讲论语(述而篇)

第七篇:述而篇 65

请各位找到261页今天开始讲第七章述而篇。先看第一段经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这个人,古时候注解有的说是一个人,有的说是两个人。多数考据是一个人,庄子考证是老子,彭是他一个人名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没有创作,只是把古代圣人的道叙述而已。其实述也可以称为创作。为什么呢?比如,周易是伏羲氏创作的,周文王周公做了注解。后来孔子做了十篇文章,叫十翼,十翼可以说就是孔子的创作。孔子这十篇文章,孔子研究后知道。易经是有出世法,也有入世法。春秋也是孔子做的。在这里他讲述而不作,只是叙述前代,信而好古,信是相信古人的朴素的道,信古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做人,做学问。他拿古人做比喻,他比照为老彭,窃是谦虚的话,为什么比照老彭呢?根据古人讲的老子在史记有记载,老子在周家做史官,他看到周家没办法来治理天下,所以他要出关。当时官令叫尹喜,他看到老子要出关,他就把老子留下来让他讲一篇文史。他就讲容成氏,古代传说不一样,说他是古代的一个臣子,说隶书是他创造的。老子把容成氏的学术跟他说了,5000字,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所以孔子说我不创作的,就像老彭一样叙述容成氏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

习孔子,孔子说他述而不作,因为古时候只有圣人才能创造。因为圣人能把事实看的通达,通透,一般人只能述而不作。孔子已经是圣人他还很谦虚,认为是叙述,而不是创作。绝不像许多人把抄来的都当成自己的创作。这是我们古代的优良传统。我们老师写了很多书,但他还是很谦虚的说没有创作。真实的是自己写出来的才是创作。这是我们学孔子这章经我们应该有的一个态度。

下面,262页。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而知之,这里讲的求学修道,用什么态度,孔子在这里就讲的很清楚,默而知之,就是把学的道理记在心中,第一句很重要,过去我们读书都要把书记在心里,背熟了,遇到问题,就能很快出现,特别是修道,随时要记在心里。第二句学而不厌,厌是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满足呢,因为天下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不能感到满足,所以古人都知道,学无止境,所以俗话树活到老学到老。第三句,诲人不倦,孔子学的是君子儒,不是小人儒,小人儒只是自己知道就行,不必教化他人,君子儒自己学了还要教化别人的。所以要诲人不倦。不感觉疲倦。孔子讲的君子儒,就像我们学佛的讲的行菩萨道是一个道理。菩萨道跟声闻缘觉是要解决生死问题,自己解决好就行,菩萨不是如此,菩萨是上求下觉的,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默,学,悔,大家看看古代的注解很多了。一个是郑康成的注解,人无忧事 于我,我独有之言。朱熹讲言何者能与我焉,这三样我那样也办不到。然后他加以评论,这三者还是在学的阶段,这是孔子谦虚又谦虚的讲法。郑康成太夸张,朱熹又太谦虚了。后来有人指出朱熹是不对的,因为孟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自己担当,所以就是说是自己,就没有朱熹所说的谦虚又谦虚是不对的,然而照郑康成说孔子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实行学,诲,默是太自高自大了,所以他认为孔子只是努力实行这三者。这样的解释是不错的,也把经文讲的清楚了。我们老师雪公的讲法他认为这章的重要的意思是


让人学道,既然是学道,默而知之,默是寂的意思,知是明白的记在心理,寂是寂然不动的意思,是指本性是寂然不动的,知是心理要铭记不忘,佛家讲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啊,寂而常照就是孔子在易经的系辞传的讲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孔子讲的是太极,太极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本性。由此看来,孔子讲的默而知之,就很不相同了。学和教人都不离道,这一章书就是教人如何学道。默而知之就是教人认识本性,然后学和教的都是道,就是明心见性,无论是自修化他都是一样,何有于我哉,雪公讲是全心在道而忘记自我。前面讲的都有我,是不彻底的,孔子还执着于我,那就不是圣人了。孔子就忘了自我,一切都在学道上,忘记了自我。这是与外面不同的,只有学道才能得到这个道,才能了生死。时间到了。

66讲。

下面看264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一章经先看德之不修,德是先了解一下,德之前讲道。道是志于道的道,道是指人人都有的本性,就是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天然,本有的性,德也是本性,性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德是动了,是性的本体起作用了,就是动了心或动了念头了,不动的叫本性,动的叫德。圣人的本性不管怎么动都是一致的,德是一片光明,圣人的本性起作用的话是明的。普通人的本性一动就昏暗了,佛法叫无明。研究哲学的话,就要研究人生,研究中国的道,人生这一生是我们这个人,在这之前我们对前生不知道。其实我们之前是经过各道人如:或在天上,或鬼神道,人道的,孔子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就是我们的第八识,我们的游魂到母亲的胎里,就进入人道了,但这之前我们在哪里,那一道里是不明白的,这必定要研究佛法和儒家才能明白。我们在研究法华经,法华经你看大通智胜佛成佛弘法到灭度,从灭度算起,到现在,道释迦摩尼佛时,尘点劫,尘点劫解释是非常麻烦的,释迦摩尼佛也都尘点劫,尘点劫还有个开始的时候。我们众生比尘点劫还要远,以来就有我们这个生命,不管我们的生命在那一道里,都有我们的生命。原因就在于自己不觉悟自己有这个真主本性。一旦

明了这个本性就不变就没有生死了。就有观照了,但我们没有认识到寂而不照的这个本性,就起来昏德了,我们普通人起念头就是昏的,昏的是什么呢,就是自私自利的一切都是为我,圣人是无我的,所以孔子叫人家学道就是把本有的明德发挥出来,孔子在这里讲,德之不修,不知道修这个明德,学之不讲,学术不讲,学术也是很可贵的,要先求学问,不研究经典,怎么明了自己的本性呢,就是现在研究科学,也要研究,如果不讲学术,闻义不能徙,义就是明了道理的时候不能把不好的习气改为好的善良的习气,改到最后才能证道自己的本性。思想上没有善恶才能去除了,最后连善的念头也不要,那就证道了。要先学一个善人。不善不能改,这是我忧愁的。那你说照孔子的说法,就要修道,就要去自己的无明,就是去贪嗔迟慢之念,就是去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关起门来学道。必定要到社会上看因果。这才能正到道。要见贤思齐,不善要赶快去改。不如此,孔子就忧愁了。如果我们现在要学儒家的话,不能学,不能讲学,不能义就要忧愁了。就要记住德,光明的德,看天下事就能看清楚,世界走向,谁作恶都能清楚。我们要深信因果,要按照


这个道理,看一个人未来会走到那一道,圣人看清楚了就可以教化众生了。我们也要学孔子起心动念都能要无私无我,根据因果的看法,就能看清楚世界,看清楚自己。佛家家起或造业,就要及时反省,一念杀盗淫就会造业,这个罪恶是很重的。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44bd12b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d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