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统节日文化的民俗底蕴》,欢迎阅读!
传统节日文化的民俗底蕴
作者:上官嫚嫚
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37期
【摘要】民间玩具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各种民俗活动中孕育而生的,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一定地域文化的产物,根植于民俗节令之中,带有生活习俗的烙印,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俗底蕴。
【关键词】节令 民俗 民间玩具 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几千年来,在我国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中,民间玩具作为活动道具扮演着渲染和烘托节日气氛的重要角色。它与民俗信仰、地域文化密切关联,既是节日习俗的内容,也是节日的象征。像七夕节的磨喝乐、端午节的布老虎和彩粽香包、元宵节的灯彩等都以固定的物质形态象征着节日的性质。
七夕节的磨喝乐。在宋代,七夕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也是一年中民俗活动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节日。在这些民俗活动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制作和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宋朝时期杭州着名的传统玩具,有关磨喝乐的记载见于宋代的《岁时广记》:“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杭州)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磨喝乐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大量上市,无论是王宫贵胄,还是平民百姓,都会买来当作礼物送给孩子们赏玩,以求身心健康、吉祥旺子的寓意;也用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意愿。磨喝乐兼具了供奉与玩耍的功能,成为宋代的一种节令性风俗。
端午节的布老虎和彩粽香包。布老虎是端午期间必备的节令玩具。虎在老百姓心目中具备“镇宅护院”“驱邪护婴”“福禄象征”的社会功能,其吉祥效应是其他任何动物所不能及。每逢端午,大人们会把手工缝制的布老虎送给孩子作玩具,希望孩子们像老虎一样勇猛、强壮。在江南的很多地方,端午节有佩戴彩粽香包的传统习俗。彩粽的制作工艺简单易学,用硬纸条折叠出粽子的立体造型,在其表面用五彩丝线缠绕而成。这些节令玩具大多是观念的载体,是民众抽象化思维的表达。其本身没有什么实用的或实验的意义,然而却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信仰观念。
元宵节的灯彩。民间玩具最显着的特色就是和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又在民俗活動中得到发展和升华。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最早是从皇室流传至民间的,在民间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活动。灯彩的制作是由民间艺人,通过对竹子筛选、洗晒、削篾、搭架、剪纸、上色、糊裱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灯彩也是元宵节期间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灯彩的民俗性很强,它起源于民俗节令又丰富了民俗事项,使节日的习俗更多样、更稳定,并且成为传统节日的标志。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彩再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西方节日文化的不断涌入,人们对过节文化有了不同认识。对传统节日的情感逐渐淡漠,导致传统节令玩具面临着被自然遗忘、自我丢失的状况。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对于民间玩具的热情降低,甚至是在一些传统节日中,也难以见到民间玩具的踪影。这些外部的影响都对民间玩具——这一时令节日的重要文化载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凝聚了许多民间艺人智慧的民间玩具正在淡出历史舞台,逐渐为人们所遗忘。
节令玩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经济、文化以及自然条件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传承方式和参与生活的程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当今社会,各类新玩具占据主流市场。相比较于传统玩具,新型玩具具备参与性、互动性、动态化等优势,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感官刺激。工业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也打破了以往单一、以师承性为主的生产模式。使得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模式的传统玩具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前景和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再加上传统节日的式微,节令玩具所依托的民俗背景正在逐渐消失,而节令玩具却还因循守旧地保留着固有形态,这就难免失去了其物质和精神的使用价值,逐渐脱离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工匠精神焕发时代生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也是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的体现。日本把民间工匠保护起来,尊称为“文化财”。台湾地区也在实施传统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考察一些优秀的民间艺人,让他们带徒弟,通过学生的传习把不同的传统技艺延续下去。浙江地区历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民间工艺文化源远流长。海宁的灯彩、风筝;东阳、云和的竹木玩具;嵊州、临海的泥玩具;温州粉塑食品玩具等区域性的民间玩具产品,均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走访了海宁的灯彩艺术街。灯彩的制作流程,从材料的选取到后期加工,从式样的设计到细节装饰,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工匠们大量的时间投入。这与工匠们追求精益求精、品质至上的精神密不可分。工匠不外乎一门技艺,要求匠人要有精妙绝伦的手艺,同时还能在浮躁的环境中始终坚守本位。
以节令活动促进文化推广。民间玩具在儿童玩具主流市场难觅踪影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并非是人们已经对传统玩具厌烦。当我们深入到百姓生活中,仍然能看到传统民间玩具所保存的生机。在传统节日、庙会或创意市集上,很多人会买各种平时少见的民间儿童玩具,如泥塑、风筝、弹弓等;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也在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游客对民间玩具的认知上做了不懈努力。另外,如今节令玩具的最突出变化是突破了节令的时限性约束,不一定是只有传统节日才可以游玩,有的甚至成为一种新型的趣味式、体验式、寓教于乐式的节日模式。每年六月,在浙江乌镇的西栅景区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乌镇童玩节”。在童玩节上,设置有“传统童玩厅”,里面展示了大量泥塑玩具、纸布玩具、纸扎玩具、竹木玩具等。在“童玩工坊”里,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民艺项目供孩子们参与:学做竹蜻蜓、扎风筝、画灯彩、捏泥人、缝蓝印花布玩偶……草木学堂里,引导孩子们提高动手能力,拆解九连环、鲁班锁、七巧板各类益智玩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发求知欲望,在游玩中获得知识、启迪智慧。除了这些参与体验性
极强的项目之外,依托童玩节开发了大量的传统民间玩具作为新型的旅游商品售卖,如陀螺、泥叫叫、拨浪鼓、竹蜻蜓、蓝印花布玩偶等,让传统的民间玩具换一种形式得以再生。 以传承保护开辟现实路径。保留民间的手艺,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新潮流,因此被人们誉为“生态文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于民间艺术的关注程度逐步提升。而民间玩具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外界的广泛重视。丽水云和是我国知名的木质玩具生产基地。近几年,云和县在保证玩具特色的同时,不断地向文化创意产业靠拢,致力于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多样化,积极探索玩具文化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通过举办“中国木制玩具文化节”推动玩具文化与节令活动的共同发展,加速玩具产业升级,从“卖产品”转化为“卖生活方式”,依托“木玩文化节”将文化传承、创作教学、收藏鉴赏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型的常态节令。
民间玩具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各种民俗活动中孕育而生的,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与琳琅满目的现代玩具相比,民间玩具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俗底蕴。玩具并非拙朴单一的物质形态,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信仰民俗。针对民间玩具开展的研究,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回顾与整理,有利于我们重新正视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设计学院)
①郝佳佳:《节令玩具形象设计研究》,《艺术与设计》,2008年第3期。 ②潘鲁生:《抢救民艺》,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 责编/张蕾 美编/宋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4480c30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