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好富贵,富贵索求不违仁。

2023-03-29 07:33: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而为人好富贵,富贵索求不违仁。》,欢迎阅读!
富贵,人好,索求
生而为人好富贵,富贵索求不违仁。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语言简洁(当时文字刻于金石之上,惜字如金),微言大义,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

北宋丞相赵普曾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到了现代,《论语》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推向了全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语》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为政经验,是孔老先生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和深思。更是中国悠远绵长历史传承下的灿烂的瑰宝,是我们需要深刻了解的文物。

《论语》第四篇第五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急促、仓猝)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该章译成現代汉语,其意思是,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嫌贫爱富,人性使然。人皆好富贵,恶贫贱。不过,对君子而言,富与贵,当取之有道。即便贫困的生活再不好,想要去之也应有道,这才是君子所为。这个道,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之本。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这也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


—求富望贵不违仁。

“仁”作为孔子最高的哲学政治、伦理命题,包括了孔子所认同的基本美德。

就层次而言,它有一般性的、普适性的“爱人”之道,是相对直观的,具体的;而“仁”的高层次内涵和核心的价值观,即孔子的“一贯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在儒家看来,以“仁”为本,即仁者。

第一,唯有仁者才能明智大度,才能明辨是非,“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第二,唯有仁者才能虚怀若谷,保持清醒,勇于践行,不尚空言,自我反省,礼让谦退,中庸适度。

第三,唯有仁者才能一以贯之,不会因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灰心丧气,自暴自弃,也不会因一时的成功和通达而踌躇满志,忘乎所以。

第四,唯有仁者才能不计较一时之名利和得失,专注于自我修养提升,专注于精神家园的构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君子如玉,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成钢,讲的是物质的提炼升华,比喻的是人修身养性的艰难和重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有文采君子的学问、道德、礼仪、言行举止,是那么的深厚,那么的高雅,如同切磋琢磨过的玉器。修身养性,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4175d1932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