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读书报告

2022-04-09 03:23: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自然灾害,唐代,应对,危机,报告
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的双向互动

——《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读书报告

本书将我所感兴趣的历史地理相融合,又从危机应对、危机管理的角度去分析,学科交叉的运用使得知识面不再局限,视角也就更加新鲜多样。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对唐代的自然灾害做了一个梳理,这一部分让我对唐代自然灾害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一方面是对唐代的自然灾害分门别类,依次有一个细致的介绍。另一方面是运用现代的理念对之前人们对古代灾害的一些认知做了更科学的理解与扩充,比如用气象学理论把传统的水灾, 改为洪涝灾害, 并将洪涝再分为洪灾和涝灾, 又将洪灾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 不仅把古代水灾的传统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而且也使古代水灾研究可以和现代水灾研究衔接起来。这一部分可以作为全书的基础性内容来看,同时也是起到一个古代自然灾害的科普作用。

而我认为本书的最精彩部分还是将古代自然灾害与社会因素相结合,两者的互动关系让人眼前一亮。互动关系就主要体现在社会因素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

一方面,关于唐代自然灾害的成因。我们知道在古代很多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还是体现在自然因素,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体现了出来。

唐前期, 为了防备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 在黄河上、中游流域设立了朔方、河东、陇右及河西几个节度使, 驻扎了大批军队, 为了解决军粮问题, 驻军在当地屯垦, 虽然发展了农业, 但破坏了植被和生态环境, 造成水土流失, 成为唐后期黄河河患频发的原因。安史之乱中,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江汉平原人口骤增, 为了生存, 人们向河滩、山林要地, 出现了人水争地的矛盾, 其结果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长江流域水患频发, 尤其是汉水。关中原为富饶之地, 但从汉至唐, 都是政治军事中心, 当地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建设发展, 经济, 相应的是森林遭到砍伐, 水资源日益短缺, 关中自然灾害也就日益增多。因此, 可以说, 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 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都是唐代后期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因素。

另一方面,就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影响都会更侧重于经济损失,第一着眼的也是经济损失,而轻视甚至忽略掉其他方面的损失。作者通过对张泽咸先生《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的整理, 列举了因灾害而导致的民变、民乱, 此外, 作者还探讨了灾害与军乱、藩镇割据的关系。可见自然灾害带给人


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唐代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是呈波浪状扩散、层次性递进的。首先是灾害对农业社会中人口和财物的破坏, 随之而来的是饥荒、疫情,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人们会陷入极度的恐慌中,就像在唐山大地震中受灾的人们一样。接着,当灾民设法自救后仍看不到希望,发现在灾区无已经无法生存时, 便四处逃亡, 灾害的影响就在这个过程中扩散,尤其是疫病已经受灾人口的流亡便会大范围传播,如果不加以遏止,将会带来毁灭性后果。最终,一个最极端的情况,当逃亡也无法生存时, 灾民就会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争取生存的权力, 社会就会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也就带来了农民起义。本书分析了灾害与兵变、民变的关系, 特别是对唐末农民大起义与旱灾、蝗灾的关系作了充分的论证。其实用比较通俗的思维去理解也是说得通的,古代农民向来都是被压迫的群体,但是一直被压迫着也不是每个时候都会选择起义,毕竟起义的风险与代价都是很大的,即便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是很好,但只要能过得去他们也就会安于现状了,那么之所以选择举旗造反,很多情况下就必定是农民活不下去了,书中所提到的旱灾、蝗灾都是古代农业发展进步的劲敌,以脆弱性著称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很难与这样的自然灾害抗衡,能够有所挽救的办法不多,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模式,就意味着农民活不下去了,不造反就一定没饭吃,造反至少可以给自己提供一种可能性,于是农民起义发生了。

同时,在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中,本书还论述了自然灾害的后果在没有发展到形成严社会危机时, 它对社会的影响也会反映在政治军事民族等各个方面。如唐中央对反叛藩镇的战与和、战争的胜与负, 都常常受到灾害的影响。唐代周边民族的盛衰, 如东突厥、回鹘、吐蕃等, 都和他们居住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有关, 从而, 影响他们和唐朝的关系。见自然灾害不管发生到什么程度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全方位的。也开阔了我的思路,让我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自然灾害的影响。

当然除此之外,作者也对“天命主义的禳弭论”有了一个新的看法。这个词虽然所见不多,但是说起具体内容我们都是经常会看到的,那就是灾害发生通常会被皇帝看作是其没有担号皇帝的职责,从而遭到了上天的谴责。因此,皇帝一般都会在灾害发生后皇做出诸如自谴、减膳、撤乐、避正殿、祈禳、释放宫女、策免宰相、下诏言事、下诏虑囚等等行为,希望可以消弭灾难。这在以前经常会被人们看做是一种统治者的故作姿态或封建迷信,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更是无稽之谈,强行建立起来的“联系”。但是事实上弭灾虽然不能消弭灾害, 但它却是可以稳定民心,对减轻灾害带来的社会危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与此同时,统治者进行的一系列弭灾的行为也是折射了灾害对政治时局、人事斗争以及一些


制度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与思考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3f085f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