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双减”政策及其落实措施、效果研究》,欢迎阅读!
“双减”政策及其落实措施、效果研究
第1章 引言
自1955年《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开始,为中小学生减负就登上历史舞台,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处在新阶段、新时期、新变化之中,且随着新媒体的兴盛,教育“内卷化”问题严重,基础教育课业压力大、负担重、资源缺问题也日益严重。而近年来,繁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威胁了家校关系、危害了学生身心健康。
随着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的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有效地引导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回归公共性:构建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大格局,扩大校内优质资源以及选择机会,重新确立公共教育体系主导地位,引导校外教育回归社会主义方向[1]。
本篇主要叙述“双减”政策与以往减负政策的不同及优势之处。
第2章 “双减”政策实效
2. 1教育回归公共性
教育由于其公益、开放、共享的特点而具有公共性,在我国,教育的公共性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指引[2],我国的教育也从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必须受教育向人人都要受好教育转变。而近年来,“双减”政策实施以前,教育内卷化、社会阶层固化、家庭教育焦虑、高额教育支出和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严重从一定意义上威胁了教育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双减”政策是表面上是减负政策,而实际上它既帮助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也帮助教育回归公共性[3]。 2. 1. 1引导校外教育回归社会主义方向
“双减”政策深刻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方向问题,通过系统性举措治理校外培训行业中存在的违背国家教育方针乃至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具体而言,“双减”政策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并规定学科类培训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教师资格,从而确保提供学科培训的机构及个人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学资质,降低政治立场和专业操守方面的风险。同时,对学科培训的内容进行严格监管,杜绝低俗违法及盗版侵权等培训内容,改善校外培训行业的风气。此外,严禁校外培训机构提供境外教育课程或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从而降低培训活动中的意
1
识形态风险。上述新举措有力扭转了近年来校外教育中存在的方向性偏差,使其回归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 1. 2重新确立公共教育体系主导地位
“双减”政策明确了基础教育作为关乎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事业,只能由公共教育系统(特别是公立学校体系)而非市场化机构来承担。“双减”通过一系列系统性举措,重新确立了国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减轻了市场对教育活动的牵制和干扰,凸显了学校作为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主阵地的地位,校外教育作为有益补充。上述转变有助于恢复中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缓解功利应试行为,还原教育的公益普惠属性,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具体而言,“双减”政策将近年来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担的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内容回归到中小学校。一方面,将培训机构学科培训的时间范围限定在寒暑假、节假日和周末以外的时间(即工作日的晚间),并规定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从而将学科教学的主阵地转移回中小学校。与此同时,利用学校课后服务延长所创造的教育契机,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和文体活动,由学校承担起素质教育的基本服务。此外,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抢挖学校教师,保障了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随着学校教育回归主导地位,党和国家能够以此为抓手维护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课程思政等一系列机制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同时,通过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做好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化解群体资源差距。此外,通过统一部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等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2. 1. 3扩大校内优质资源以及选择机会
“双减”政策一方面压缩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培训业务空间,另一方面大力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并拓展学校课后服务,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选择能够在校内得到基本满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学生在校外参与培训所带来的教育内卷化及群体间教育公平问题。由此,学校从单纯的教育教学机构转变为包含学科教学、学业辅导与课后托管三大职能的教育服务体系。
随着“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强化,中小学校由传统上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变成了具有一定能动性的政策行动者。具体而言,在学校这一社会空间中,不仅存在着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的制式化教育教学活动,也拓展出了大量的校本化课后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3daaa57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