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欢迎阅读!
《游褒禅山记》解析
江秀玲
这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情感。而王安石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以游山为喻,通过自己的亲身游历探险,阐发深邃的哲理。文中议论是中心,记游只是一个引子,那么王安石要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借助游褒禅山阐发道理呢?
文章开头两段记游山。先开门见山地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命名为褒禅山的原因,然后把笔墨转向慧空禅院,以它为参照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接着又写距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这段文字看似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极不寻常,可谓颇具匠心。追述山名的由来紧扣了文章的标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把“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为下文写华山前后洞以及“华山”与“花山”的读音错误作了铺垫;写慧空禅院为华山洞及仆碑的位置作了参照;碑文情况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这段文字从面到点,由远到近,由历史到现状,体现了严密的历史顺序和空间顺序,内容上环环相扣。
文章第二段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作者略写前洞,然后较为详细地记叙后洞的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乐,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叙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段记叙还有四处对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这些文字无一字闲笔,处处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的铺垫过渡。
紧接着,作者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紧承上文,又为三四段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由此,行文到了中心部分,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要开
1
始阐述道理了。他先从古人说起,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引古人为例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有古人那种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精神。可是一般人是畏惧风险的,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上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常常在险而远的地方,很少人能够到达。要怎样才能欣赏到这种奇景异观呢?作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力”字,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是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又不轻易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幽深昏暗之处时,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以凭借的物质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作者又从正反两面强调,只要“尽吾志”,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不为人讥,于己无悔。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又用反问句式,来强调这层意思。这就是作者游览褒禅山的心得体会。这个心得体会是十分丰富、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远远超过了游览。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
随后作者又阐述了另一个观点。“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里用反问加感叹的语气强调:记录有关仆碑内容的古书不存在,后人弄错其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说明真实情况的遗憾太多了。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慨叹不已。因而进一步提出,做学问的人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378c37d31b765ce05081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