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翻译赏析

2022-09-09 03:10: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雨花台,古诗,赏析,无题,翻译
古诗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翻译赏析

《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作者为近代诗人鲁迅。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前言】 《无题二首》是现代文学家鲁迅1931年所作的七言绝句组诗。这两首诗都以南京国民政府为背景第一首写国民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第二首悼念惨遭国民政府杀害的革命烈士。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他们背叛孙中山事业的愤懑之情。 【注释】 雨花台:在南京聚宝山上,原为名胜,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据统计,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这里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约达20万人左右。当地有五色小石,“雨花石”现辟为革命烈士墓。埋断戟(ǐ):唐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这里比喻战士虽死而壮志未灭。 莫愁湖:南京水西门外名胜,相传六朝时有女卢莫愁曾住这里,因而得名。余微波:象征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里的微波不绝,流传后世。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有“余波流衍”的说法。 美人:在这里指革命烈士。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浩歌:大声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翻译】 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赏析】 第二首诗,则主要抒发了作者鲁迅对辛亥

1


革命失败的感慨。首句“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中,“雨花台”“莫愁湖”是南京城两处具有标志性的地方,莫愁湖还曾有南京“第一名胜”之称。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又进一步描绘了南京城一片荒凉的景象,以对应第一首诗中第二句描写的景象。 时,诗人又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象征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状况。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革命党人率江浙新军攻打南京,从城外雨花台,经城南中华门攻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曾在莫愁湖边,建立一座江浙新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的题词“建国成仁”四字,故此二处为辛亥革命遗迹。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沉痛地感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对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背叛革命,葬送孙中山事业的愤慨。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表示辛亥革命失败,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二句“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中,“所思美人”在诗中喻指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 《无题二首》是鲁迅因宫崎家族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支持而引发感慨,以南京城为背景,怀古喻今,沉痛地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失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未成的慨叹,以及对其背叛行径的讽刺和揭露,沉郁悲愤,含蓄深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323fd9b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