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2022-08-15 09:13:4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中的物理哲理》,欢迎阅读!
哲理,成语,物理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高三16)班 张兆贤

日常生活中的成语十分丰富、艺术性好、有极强的感染力。成语中的物理哲学成语,因形式简洁、意思精辟而被人们所喜用,对于许多成语的来源或典故,我们也并不陌生。

而用物理知识来趣解成语,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譬如树大招风:树长高了,枝叶茂密,自然容易招致大风的袭击。现用来比喻名气大了,容易遭人嫉恨。其实其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大风吹过的每一点,风对物体表面的压强相差不多,枝叶繁茂的树与风的接触面积当然较大,由压力公式得出,大树所经受的风的压力较大,被毁坏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很多,又例如沉李浮瓜,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还有“惊弓之鸟”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战国策·楚策四》记载,更赢在魏王面前只用空弓虚射一下就打下一只雁来。魏王很奇怪。更赢说,这是受过箭伤的雁,它之所以掉下来是因为“故伤未息,而惊心未至()也。”后来就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惊弓之鸟”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更赢拉弓虚发使弦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大雁耳中,大雁通过音色辨别出是弓弦的声音从而受到惊吓使旧伤复发,在重力的作用下大雁向下掉落。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细分的话有很多方面。

一是声学方面有掩耳盗铃、夜深人静、震耳欲聋等。

关于掩耳盗铃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后世多说“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显然,是自欺欺人。关于夜深人静词典中是的解释是: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关于震耳欲聋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形容声音特别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二是力学方面有上面所说的沉李浮瓜,另外还有一泻千里、一发千钧、随波逐流等。关于一泻千里词典中的解释是: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关于一发千钧词语中的解释是:钧:古代以三十


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关于随波逐流词典中的解释是: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三是热学方面有扬汤止沸、抱雪向火、釜底抽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

关于扬汤止沸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关于抱雪向火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关于釜底抽薪词典中的解释是: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关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词典中的解释是: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

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

的低温的冰。

四是光学方面有漆黑一团、镜花水月等。

关于漆黑一团词典中的解释是: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有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关于镜花水月词典中的解释是:镜中花朵,水中月亮。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海市蜃楼:含义是比喻虚幻的事物。从物理方面解释,它是大气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日光的照射或上下层气流的温度不同,造成了各层空气密度的较大差异,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物体的影像。这种景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或沙漠地带。管中窥豹:从竹管里看豹,有时也能看见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观察到整个豹身呢?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告诉我们,竹管是直的,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只有这块斑纹反射的光的光路着竹管进入人眼,被人感知。原来有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说。如果这根竹管略为弯曲,那么这“一斑”也难得一见了。镜花水月:中国古人并不明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却能够用这样一句成语来比喻虚幻的事物,也确实显出他们的高明。铜镜和水面都可以算作平面镜,而平面镜是等大亚立的像,花和月的倒影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过它们的像却是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这也就印正了前面所说的虚幻。


五是电学有电光石火:闪电和燧石的火光,比喻很快消失的事物。其中“电光”属于电学的范筹。闪电的出现,先得有积雨云的存在。这种云由于内部的强烈对流和云粒子的不断碰撞,往往带有很大电荷。当云体带上大量负电荷时,它就会使地面物体带上大量正的感应电荷,在云层和地面间就会形成电场。电场强度达到临界数值的时候,就会击穿空气开始放电,这时整个闪道上就会出现树枝状的耀眼闪光。此成语还说明了一点,电的传播速度很快,毕竟每秒38万公里的速度可不是开玩笑的!

六是运动学有刻舟求剑、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等。

“刻舟求剑”说的是楚国有一个人带着宝剑乘船过江,当船正在行驶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立即用刀在剑落水的船帮处刻上记号,并宣布说:“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到对岸后,船停了下来,他便根据船上刻下的记号下水去捞剑。结果怎么也捞不到剑(《吕氏春秋·察今》)。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求剑者之所以捞不到剑,是因为选错了参照物。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剑沉底后,相对船的位置不再改变,这样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可以捞到剑。现在船在流水中,并从剑掉下的地方驶到了对岸,所以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就不能捞到剑了。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说古人看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感慨事物的永恒与伟大。事实上,太阳和月亮的移动速度非常慢,肉眼根本察觉不到,例如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2.38×10rad/S。究其本源在于自转。此现象可用相对运动观点解释,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地围绕地轴旋转,以地球为参考系就会看到日月东升西落。这也就天文学界在较长一段时期为地心说所统治的原因。江河的运动也一样,看到江河的奔流是由于我们以大地为参考系。

中华语言的精深巧妙,中国古人的聪慧与创造性,在成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且不说这独特语言风格的建立,其中蕴含的众多现代物理知识,就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的确

平有限,不过从其中发掘的几例典型成语就足以说明一切,我们急切盼望着后继者踏在我们的肩上更上一层楼,以高尖端科技为武器,向世界展示中国成语的风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2e1076a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