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羊皮鼓舞作文

2023-02-02 01:00:3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乡的风俗羊皮鼓舞作文》,欢迎阅读!
羊皮,鼓舞,风俗,作文,家乡


家乡的风俗羊皮鼓舞作文

略阳县先秦时为白马氐东境地,自汉至南北朝末,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权,反抗汉族统治。汉族统治者曾数次将氐羌人强行迁往甘肃省境内及关中一带,被迁走的氐人,被迫说汉话,学农耕.顺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与汉民通婚,逐步被汉人同化,加之汉民族大量迁入,至晚唐以后,白马氐族已匿迹,羌族同样受汉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与汉族融为一体。但羌族传统的祭祀、祈福、驱邪治病和娱乐羊皮鼓(舞)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羊皮鼓舞离不开羊皮鼓,它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乐器,又是特定的道具,成羊皮鼓舞的独特风格和动律。羊皮鼓,是用羊皮蒙在蒲扇形或桃形的铁圈上,并在铁圈的把柄处系许多小铁环(多为八或十二个),制成可以舞动的单面鼓。它是用藤鞭击打鼓面和摇动铁环发出的“彭、嚓"声,构成舞蹈节奏和丰富多变的鼓点音响。通常情况下,由两男性表演。表演者左手握鼓,右手持藤鞭,连打带跳,边敲边舞,并在藤鞭击鼓的“彭彭"声和铁环相撞的"嚓嚓"声中,配以曲调高亢的唱腔和粗犷激越的舞蹈,形成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表演前,舞者原地先打一通鼓,起着酝酿情绪,烘托气氛和招揽观众的作用。表演过程中,鼓声又担负着舞蹈唱腔的前奏和伴奏任务,同时为舞蹈提供鲜明的节奏。

羊皮鼓舞,又名为"端公舞”,是秦巴山区的端公(巫的一种)在民间祭祀活"开坛"时表演的一种巫舞。"开坛"分上、下两坛,上坛称"武坛"下坛为"文坛”"武坛"只有舞蹈,无唱腔,其舞姿古朴雄健;"文坛"连舞带唱,所唱词多为《请神歌》《坛歌》,或夹杂一些地方民歌小调。在略阳农村最常见的庙会活动祭祀中,表演者头包红布或戴面罩、脸谱,饰以黄表纸花、纸带,身着满大襟老粗布长袍,腰系白色麻制百褶裙,在羊皮鼓的咚咚作响下轻盈起舞。整个舞蹈过程中,他们






神情专注,如入无人之境,舞姿轻盈飘逸、刚健沉稳。二人齐舞时,张弛有序,如行云流水;对舞中,婀娜多姿,似彩蝶双飞。全部舞蹈在双膝不断的颤抖中,连续表演复杂而多变的动作。他们干净利落的动作随羊皮鼓节奏的加快而丝毫不乱分寸。舞姿和谐完美,一招一式都准确到位,朴实无华的神韵贯穿其中。

据中国民族文化网报道:“羊皮鼓"主要流传在嘉陵江上游的略阳县,五十年代初略阳民间艺人马云秀、童连生首先演出的双人鼓舞,风格、节奏、动律仍保留了原有氐羌色彩,规范了羊皮鼓的舞蹈语汇,删除了祭祀内容,使之成为娱乐性的表演节目。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羊皮鼓舞"作为羌族舞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羌族文化的灵魂,它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加工,由单一的祭祀活动演变为舞台表演艺术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称赞。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略阳羊皮鼓舞逐渐演变,现在已发展成了一种群体性舞蹈,2009年被县政府公布为略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2d25dce86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