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习题

2024-03-12 00:12: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峨眉山月歌》习题》,欢迎阅读!
山月,峨眉,习题
《峨眉山月歌》习题

一、默写填空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选择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C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一平羌江--一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解析:C“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三、问答题

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

答:诗人故乡(答“家乡、亲人、友人”亦可)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下一篇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5.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1)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6.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2aae27308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