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费孝通《礼治秩序》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礼治秩序 费孝通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
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
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的“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不需要外在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C.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D.礼治、法治、人治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治理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选文中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礼治与法治、人治、道德进行比较,揭示了礼治的内涵。
B.部落是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的政治权力之一,在部落里,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C.作者引用“颜渊问仁”的例子旨在证明:礼并不是从外限制人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D.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和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一致。
3.文中说:“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中国有许多优良传统,请从中举出3种,并阐明其对维护现实社会良好秩序所起的作用。(3分)
▲ ▲ 阅读答案:
1.答案 C.(“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这”指“礼”,不指“道德”。)
2.答案D.(老子认为“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见第一节;“孔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241b770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