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欢迎阅读!
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 文学生产(狭义),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
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
❖ 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 ❖ 文学消费指读者的阅读
(一)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变迁
❖ 变迁轨迹:
口头传播:作家、职业说书人 书籍传播:从手抄本到机械印刷品
视听传播及电子网络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网络
大众传播:使用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大量收集、复制和传播信息。具有大范围播布、传递迅速和单向扩散或互动交流等特点。
(二)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提供文学消费的对象,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规定文学消费的需求
文学消费同时发作用于文学生产:决定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与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与动力
【消费在文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四方面。第一,确证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创作与产品是指向消费的,为了消费,以消费为目标。离开文学消费这一最后环节,文学创作是无法获得其社会意义的。阿诺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指出: “ 从社会学角度看,无人阅读的书是不能算存在的,不予演奏或无人听的音乐不能算音乐,仅仅是一些音符而己。……艺术并不具有作为梦幻或纯粹独白的本体性质。一件印刷文本只有被人阅读的时候才会获得美学价值,倘若无人问津,那只是一组文字而已。 ” ((匈)豪塞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编,133页,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二,调整文学创作的结构和趋向。消费者喜欢购买此种文学作品而不是那种,表明他们有自己的时尚或个人趣味,这必然会促使
文学创作者(作家或出版机构)积极地捕捉“卖点”、调整已有的生产结构,如由高雅文化产品向大众文化产品倾斜,或者为富有卖点的高雅文化穿上通俗包装,等等。马克思说过: “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 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9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由此可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大众,但另一方面,大众的消费也可以反过来从一开始就影响或制约文学创作的方向。这表明,文学创作无法脱离文学消费对自己的影响。第三,赋予文学过程以日常“物”性。与文学阅读在过去被视为高级精神创造过程不同,消费使它变成了低级而世俗的日常物品使用过程,而被消费的文学作品则“染”上了普通商品所具有的那种日常的物品属性。文学不再只是被康德和浪漫主义者崇拜的那种神圣的无价之“神”品,而同时也成了前述鲍德里亚所描述的那种普通的有价“物”品。第四,打破文学领域的现成权力垄断。是的,承认消费属性确实意味着承认文学具有人们一向蔑视和排斥的商品特点,不过,同时也应当看到,消费并不仅仅给文学带来“可怕的铜臭”。由于文学消费市场的存在,各个阶层、群体、民族的消费者都有可能破除本阶层、群体或民族的现成“禁令”而去购买各种文学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破除文学领域已有的权力垄断,带来一种个体解放效果。】 二、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是指文学消费同时具有一般商品消费和特殊精神享受两种属性。一方面,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但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的特殊性:它毕竟是一种通过阅读语言艺术作品而寻求特殊的审美享受的精神过程,带给读者以丰富的精神愉悦。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 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分离 ❖ 文学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遵循价值规律 ❖ 文学作为物态化的劳动产品,会有物质耗损 ❖ 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
(二)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 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 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作定量评估 ❖ 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1fc5c3d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