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歌剧《白毛女》民族化风格探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歌剧《白毛女》民族化风格探究
作者:韩雪 杨少昆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
摘 ; 要:一九四五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是这个时期歌剧创作的优秀代表,为我国的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歌剧《白毛女》被授予中国新歌剧的称号,并认为中国新歌剧的产生以歌剧《白毛女》为开始。歌剧《白毛女》在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根据中国国情,突出民族性。可以说中国歌剧民族化进程起始应该从《白毛女》开始的。
关键词:中国歌剧;《白毛女》;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82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95-01 一、从《白毛女》剧本创作中看民族化特点
《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着力塑造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农民形象。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
同样,“白毛仙姑”的传说,主要提供了一个离奇的情节,而使用这些情节塑造出杨白劳、喜儿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剧作者们是运用了自己农村生活的积累,在文学上所作出的贡献。《白毛女》的基调是浪漫主义的,这种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安排和抒情歌唱之上,剧本通过这些方面,尽力表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
新歌剧《白毛女》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内容方面说,它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一下子抓住亿万贫农和官兵的心;从艺术形式方面说,它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为当时的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从文艺环境方面说,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诸多艺术形式都还没有能够像新歌剧那样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二、《白毛女》音乐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特点
《白毛女》的创作初期始终坚持一个宗旨,即“中华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的生活内容,这些内容用前一代西洋人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是完全不能胜任的”。要创造能够真正代表中华民族新歌剧的样式,就应当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于是《白毛女》音乐的创作人员针对《白毛女》这一题材,决定深入民间,从民间吸取养分。创作人员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但它既不是民间小戏的扩大,也不是传统的板腔戏或宫调戏。同时借鉴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手法,选用富有民族风味的音乐曲调来表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针对《白毛女》的音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作,要深入群众去体验他们的生活,了解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感受,从人民的音乐语言中进一步熟悉他们,找到最生活化的,最适合于表现《白毛女》题材的音乐。例如,根据《白毛女》剧中主人公喜儿的身份:一个饱经旧社会压迫和欺凌的人物。曲作者选择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进行改编,以其作为对喜儿这一重要人物的主要音乐设计。河北民歌《小白菜》,原是封建社会中受后娘欺压的儿童歌谣,其中音乐所表现出的人物命运与《白毛女》中喜儿的命运有相似之处,作者利用它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压迫时的情绪。音乐曲调哀戚、悲伤,很能表现喜儿这个人物命运的某些方面。由于调子比较幽怨,不适于表现喜儿在杨白劳抚爱下天真活泼的性格,作者们又选用带有较轻松的和叙事意味的河北民歌《青阳传》,共同完成了对《北风吹》的改编和创作,使其符合此时、此地的人物个性表现。对于剧中人物杨白劳的描写,选择了山西秧歌《捡麦根》的音乐。因其音乐曲调中含有的表现性很符合杨白劳命运坎坷、生活沉重、精神苍老的一面,于是,曲作者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使其成为杨白劳这个典型人物的特色音乐。
此外,《白毛女》在音乐上还选择了一些戏曲方面的曲调,例如河北梆子、河北花鼓、山西梆子、秦腔、陕北道情等,这些来自于民间的曲调,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广泛流传的曲调,其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群众性。群众对这些已被改编、已被深入到剧情,融入到人物身上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还保持着一定的熟悉性、亲切感,有一种似与自身有某种联系的感受,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戏剧音乐效果。
三、歌剧《白毛女》对后来中国歌剧发展产生的意义
1.创作主题。从歌剧《白毛女》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反应群众生活,歌颂时代、表现革命斗争生活、反映现实,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旨,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时代特点。作曲者们有选择地学习借鉴西洋歌剧的一些艺术形式:排除保守、更新思想、采纳吸收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些表现手法;音乐上更广泛地向中国民族及民间音乐靠拢,吸取其精华并给予创新、拓展和完善,力求使歌剧的表现性适合于广大群众的欣赏情趣。
2.音乐形式民族化,并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延续了《白毛女》中朗朗上口曲调,采用紧靠戏曲的路子,摸索中国新歌剧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手法,即不仅从音乐语言上广泛吸取戏曲音乐的朗诵性、戏剧性等方面,也大胆吸取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和调式转换等传统手法。力图通过继承和借鉴戏曲音乐来解决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刻化和音乐戏剧等问题。这一类作品以《小二黑结婚》、《红霞》、《红珊瑚》为代表。其中《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被广为流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以说正是由于丰富民族风格奠定了中国的新歌剧《白毛女》的民族特性以及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坚持走中国歌剧自己的民族化道路。 ★本论文来源于黑龙江省厅立项《中国歌剧的民族化研究》项目编号:12d03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王鹏.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实践[J].音乐天地,2003(01). [2]郑德芳,中国歌剧的民族化特色[J].中国戏剧,2010(08). [3]赵忱.中国歌剧不甘寂寞[N].中国文化报,2008-11-08(0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1f0cd2dbd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