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合川峡砚》,欢迎阅读!
合川峡砚产于重庆合川区草街镇柳坪村嘉陵江沥鼻峡东岸,天然砚石,藏量丰富,石层厚度达二公尺有余。 合川峡砚雕刻制作历史始于宋代,当时合川本地的雕刻工匠就开始从事砚台的制作,雕刻技艺水平屈指可数并远近闻名。由于合川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处,水上交通发达,又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在宋代时合川不仅商业贸易发达,而且文风盛行,文房之物的砚台就成了文人骚客追求和必备之物,相传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在养心亭(现在的八角亭)著书立说时,就使用过合川嘉陵江沥鼻峡所产的峡砚。该区域独有的石材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这类石材石质好,具有久墨不干,不腐的特点。在制作上要比其它砚石易于雕刻,合川峡砚雕刻精湛、造型美观,砚上刻有诗词名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与当时的“四大名砚”不分上下,深受文人的宠爱。后来随着南宋中晚期宋蒙之间的交战,合川峡砚制作曾一度停止,到了明代才恢复了砚台的制作。到了明末,由于战乱原因,制作砚台的雕刻工匠为了躲避战乱,纷纷举家外出,至使合川峡砚的制作再度中断。到了清康熙年间,由“湖广填川”的移民与当地的民间艺人李银山又开始了从事这类手工雕刻工艺,清乾隆年间时任甘肃制台的李实用(合川柳坪人)题诗称赞此砚曰:“启笔龙云舞,运笔虎榜悬;石腻堪如玉,工艺圣手传”,到了近代王智贤为首的民间艺人从单一的方型、条型、小圆型演变为自然形状的多种异型体,并在砚盖上刻上竹石、花草、鱼虫、仙佛仕女、古圣先贤、龙凤等,当时颇得社会人士好评。重庆的“四宝斋”、“邹紫光阁”等文具店都来此订货。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名人如于佑任、张治中、郭沫若等曾为峡砚题词。冯玉祥对沥鼻峡石砚台也十分赞赏,并泼墨亲写“有志者、事竟成” 和“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自幼跟随父亲王智贤学艺的王卫国、王建国、王富国、王强国、王正国五兄弟为代表的民间雕刻艺人,与雕刻艺人易宗毅一道,将峡砚雕刻技艺传承至今。从上世纪80年代初,峡砚由几个款式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个品种,并开发出了笔筒、镇纸、屏风、壁画等多种工艺品。 合川峡砚石材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类石材的资源分布在合川嘉陵江沥鼻峡(俗称小三峡)东岸的草街镇麻柳村(磨刀溪)后山一带,储藏量十分丰富。其石质细腻,色泽淡雅,磨墨快速,不损笔锋,砚中蓄水,数日不干,储墨不腐,石料年久不风化等特点。经重庆医学院徐国民教授化验,石内含有“氧化铝”,是削金切玉的坚硬金属,利于磨刀,清口利锋。现有这类雕刻作坊(个体)十多家,雕刻内容有峡砚、工艺品、骨灰盒等上百个品种与样式,其中峡砚以及骨灰盒远销国内外(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并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其中,在1981年雕刻的工艺砚参加全国旅游局主办的评比会获得二等奖,1991年,全国第二届殡葬用品展评会在“厦门”展评由合川设计雕
刻的“百龙戏龟”砚台现被首都中南海收藏。2002年首都文学艺术创作交流会上,《中国龙》“56条龙砚”荣获一等奖。2003年中国重庆举行的“西部之光”诗书画艺术交流会上,峡砚“嫦娥奔月”、“仙女献花”、“蝶恋花”等雕塑荣获一等奖。 制作峡砚工艺流程有十余种,主要是经过开采、选材、观看、构思、制图、初步造型、精雕、细磨、上色、抛光、评选、包装等工序。 重庆市合川区博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嘉陵峡砚”的保护单位,在保护和培养传承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培养了二十余名峡砚雕刻传承人。公司秉承“品质第一,创新实干”的原则,在“作品创意,精雕细刻”等方面下工夫努力为各地旅游产业开发出更多更新的旅游工艺精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1a4d8a8680203d8ce2f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