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欢迎阅读!
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序言
世上不存在完满自足的独特文化。即使是凭借本民族独特的特点而形成的灿烂民族文学,也是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最终将其融合于本民族文学之中。韩国的汉文学自形成之日起就具有了世界的属性。韩国的汉文学用汉文创作而成,而且受到了以中华为中心的传统世界观影响,正是基于这两点,韩国汉文学的相当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中国文学、东亚文学的共同特点。典型的实例就是新罗作品,它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三国作品主流,但如今并不在韩国,而被收录到了中国的《全唐诗》《全唐文》等文献当中。这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政治原因,新罗要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更附属于中国的缘故。在诸多汉籍文献当中,中国诗歌和小说文本成为韩国文人吸收中国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
然而这并不是说,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其作品内容和世界观就会被完全中国化。韩国创作的汉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它仍然具有浓厚的韩国特点,因而理所当然地被视为韩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对融合于韩国文学的中国世界及其特点进行考察,是一个理解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考察韩国文学里究竟吸收了多少外部元素,而且还要具体考察韩国文学中的哪些内容与外部文学进行了交流、如何交流以及创造出了怎样的多样性。
为此,本文将从朝鲜时期文人的海外体验、中国绘画中的想象空间、作为作品背景的中国这样三个角度人手,通过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作品,简要阐明中国这一韩国境外国土的空间概念是怎样融入到韩国古代文献当中的,同时略述传统时代朝鲜文人的思维。以往也有学者对上述个别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本文主要欲以韩国文人和中国这个大题目将以往的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所以首先点明:本文中所说的古典文学,是指包括韩国汉文学和古小说在内的一个概念范畴。 二、韩国传统时代的文人和中国 (一)文人的海外体验和中国
李齐贤(1288-1367)在中国元朝度过了10个春秋(从21岁到36岁),并创作了许多诗篇。李齐贤出生于小地方,却有机会放眼世界。他多次踏上横贯中国大陆的旅途,亲眼目睹了大陆的壮丽山河,亲身验证了华夏的悠久历史。其间途经燕京时作诗于万卷堂,并与当时中国的代表性文人赵孟頫(1254-1322)、虞集(1272-1348)等有往来交流;他用诗歌描述了这一系列的旅程。他的诗篇不仅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所见所闻,还融入了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散发着浓厚的异国风情。
1316年李齐贤奉命出使四川省峨眉山降香。元朝皇帝每年都定期亲临名山大川降香,但实际上都是由使臣代行的。李齐贤被选为元朝使臣的过程并不为后人所知,但据推断可能是忠宣王以及出入万卷堂的翰林学士们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往返峨眉山途中李齐贤共写下了18首诗歌并将这些诗汇总,编成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西征录》。后来他的后代将其诗歌和散文全部汇总,编成了《益斋乱稿》。其中第一、二卷主要收录的是游历中国时创作的诗歌。先来看《八月十七日方舟向峨眉山》(《益斋乱稿》卷):
锦江江上白云秋,唱彻骊驹下酒楼。一片红旗风闪闪,数声柔橹水悠悠。 雨催寒犊归渔店,波送轻鸥近客舟。谁谓书生多不遇,每因王事饱清游。 1316年9月2日(阴历8月15日),李齐贤到达成都。小憩两日之后,于9月4日(阴历8月17日)乘船离开,历时7天到达峨眉山。第二句中的骊驹是上古时代的离别曲,但即便是离别之时,诗人也依旧兴致盎然。第三、四句的描写非常逼真。第五、六句描写乘船途中看到岸边悠闲的风景。从第七、八句中可以看到即便身负繁重公务但依旧信心百倍的旅行家形象。再看下面这首《登峨眉山》(《益斋乱稿》卷一): 苍云浮地面,白日转山腰。万像归无极,长空自寂寥。
名山峨眉山是此次旅行的目的地。峨眉山是中国的佛教圣地,山内供奉着普贤菩萨。第
一、二句以写实的手法对比了两种景象,即从地面升起的苍云和围绕山腰的佛光。第三、四句以绝对的境界象征无极,读者可以感受到瞬间的超越。李齐贤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的第一位读者是出入万卷堂的翰林学士、高丽末期的文臣李穑(1328-1396),他曾说此诗一度脍炙人口。
高丽末期朝鲜初期的士大夫文人金九容(1338-1384)是韩国历史上罕见的饱受磨难的文人。1384年(禑王10年,明太祖17年)1月15日金九容奉王命任高丽王朝的行礼使出使辽东,因惹怒明太祖而被押送至首都南京。在被押送至流放地大理的途中,在泸州永宁县江门站病逝,时年47岁。需要注意的是,他被流放的地方不是韩国境内的某个地方,而是被明朝的皇帝流放到了中国境内极为险峻的西南地区的边境地带。金九容被流放是高丽末期复杂又不稳定的对明外交政策的结果,所以从他的诗篇和他作诗的周边环境可以读出当时的外交状况。被流放至异国他乡流放地时的那种乡愁、孤独和悲剧性在他的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且要比任何一首诗都更为浓厚。他的诗还反映了一个人在不可避免的不公平命运面前所要承受的痛苦、内心的矛盾以及愿望等非常复杂的情感。其文集《惕若斋学吟集》卷下中收录了五联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148d8c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