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集锦二新人教版》,欢迎阅读!
《加减混合》
1、《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对用数学和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较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提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对图式加减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 2、《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在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孩子们已对教材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了.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加、减混合.课前几分钟,我把第一组8个孩子叫到跟前,给了他们一个小小的任务,上课后请他们编排一个小品,提出一个问题,让大伙用昨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部分内容实际是复习,虽只执教了一、二个月,我深深认识到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在活动中学习,最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提问,所以我把复习部分也设计成了活动.这一小组的组长可真不赖,一副大导演模样,领了任务后,避开了我,三下二下把任务分配下去.不出一会儿就对我说:“老师看我们的吧!”铃声响后,我首先向全班小朋友说明了第一组同学将为我们演一段上品.孩子们一听个个精神振作,因为他们知道数学课上的每个故事,每个游戏,都会使他们开动脑筋,挑战胜利.第一组的同学原来表演的情境是3个同学在教室里下棋,先蹦蹦跳跳进来了2个女孩,又来了3个男孩,他们一起围着看,问题是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而后8个在一块,先出去了3个,又出去了2个,问题是剩下多少?孩子正确解答了,交流后大家都很满意,至此调整了课堂秩序后,我提问:“实际生活中除了小品中演的这两种情况外,还有没有其它情况呢?”马上有同学反应:“除了全进来,或全出去外,有时可能先出去,再进来,或进来了又出去.”请全体同学思考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否有道理,按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是马上能想明白的,于是请哪一小组自告奋勇地演一演这两种情况,第三组经过短暂商议后,精采地表演了①原来5个同学下棋,进来了3个后,又走了2个,问题还剩多少人?②8个同学在一块,走了4人,又来2人,问现在有多少人?同学们在前一堂课学习的基础上,很快列式5+3-2 ,8-4+2,通过交流后把两式写在黑板上,请几位同学叙述列式含义及计算过程,一位同学很自然地能清晰叙述,并从旧知迁移依次运算的运算顺序,正当这位同学受表扬,高兴入座之际,马上又举起了十几双小手,嚷嚷道,老师我不这样算,我的心里顿时一阵兴奋,心想会是我期待的回答吗?有意的情境设计,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得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呀!“老师,第一题来了3个又走了2个,实际就来了1个,直接5+1=6,第一题走了4个,又来32个,就是走了2个,8-2=6就行了.”于是我把情景再用磁片摆一下,每个孩子都露出了欣赏的目光.“老师,我们明白了.”“原来也可以这样做的?”正当我为孩子们高兴之际,一双小手又迫不急待地举起“老师:刚才那8-3-2=3,也可以这样想,-3-2就是总的减去了5,直接8-5就行了.”我鼓起了掌,为孩子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研究而兴奋,这就是我力求的要孩子们养成的一种学习数学的,在接下来的新授,想想做做中,同学们按各自的理解水平与思维方式,顺利、自然地学习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深认识到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扩展思维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问题呈现多样性,激起挑战的欲望
1
解决问题,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习目标,怎样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也作了深深的思考,真诚的感谢实验教材的编委,教材本身与安排上都注意了有层次的创设问题情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问题呈现的多样化,例本案例的教学中,由学生创设情境后自主提出问题,创设一种游戏、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问、生答,更能激起学生的解决欲望.平时课堂上“你难不倒我”“我来考考你”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表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解决后,也注意人际化的情感教育.“对同学们的解答你满意吗?”“谢谢大家”,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情.平时结合课本的实际情景,常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例本案例的汽车上下图,就请小朋友们帮售票员阿姨想一想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你能列个式子解决吗?想想做做2第1题,小明搞不清现在车上有几棵树,哪个小朋友能帮助他?第3题看了算式后你知道解决什么问题吗?这种富有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问题呈现方式,改变了以往老师正襟危言的提问,大大地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对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
低年龄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过渡不能是跳跃式的,应该给孩子一根拐杖扶持.在低年级教学中,这根拐杖是十分有必要的,即创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直观的操作、观察,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表达.例如案例中复习部分的2段小品演示,是学生在对上一堂课内容完全掌握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了解决生活实际.而在创设的这种生活实际场景中,对其余同学又进行了一次直观提示性的复习:连续进来,向全部用加法,从总数中连续去掉用减法.然后的过渡性提问:生活中除了连续走进、连续走出,有没有其它现象呢?这就联系到了今天的新知识点,加、减混合,为什么有加减混合,是生活中实际的需要,只有通过这种场景的演绎,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能更清晰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是解决生活实际需要的.有了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才会更清晰地了解算式的计算过程,依次运算、条理清晰.更是有了这种实际情景的创设,他们会一眼看出来3个走了2个,就是进来了一个.走了4个,来了2个,就是走了2个,这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正式创设生活情境所产生的效应,所以低年级的教学中把数学还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找数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计算教学中渗透实际应用,改变应用题呈现方式
应用题教学长久以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但应用教学不应用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教材的精心编排我深深认识到虽只涉及到10以内的加、减教学,然而每一课的计算教学无一不渗透着应用教学,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尽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素材,不仅有利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讲清、讲透,更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生活的思想,便本案例中的自编小品,课本公共汽车上下客插图,想想做做2小明种树,公园里搞卫生,无一不是一道道较复杂的二步计算应用题,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应用题”是不存在的,而在愉快的探讨、解决问题中实施着解答过程.整个情境就是叙述:“你能帮助解决这个困难吗?”“这个算式结合图意解决了什么问题?”实质上就是问题,所以这种计算教学中渗透于应用题教学是本册教材的一个最好特色,我在设计课堂教学中,依托于教材、发掘于生活素材,尝试着对学生渗透应用教学,效果应该是长久而有效的.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140330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