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 教学大纲》,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2-07
课程名称(中/英文):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全校性选修课(人文社科类)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 适用专业:适用全校选修性专业 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11.7 教学参考书:
时蓉华著 ,《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美]阿伦森等著,候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 [美]泰勒.《社会心理学》(第10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斯蒂芬.弗兰佐著.葛鉴桥 陈侠等译《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美]沃特.谢弗尔.方双虎等译《压力管理心理学》(第三版),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9
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美]W·S·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Shelley E. 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 David O. Sears. Social Psychology(11).2003
Myers. D. Social Psychology,(3rd).McGraw-Hill Inc,1990.
Freedman ,J.L. ,Sears, D & Carl smith, J Social Psycholog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l,Inc,1981.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是专门研究社会活动中的人们在相互作用中个体及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它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的新兴学科。课程以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认识并系统分析与研究各种社会活动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解决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如何认识人和管理人的问题,以达到更有效地实现社会组织和群体以及个体目标的目的为主要内容。
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
熟练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心理、社会态度、社会影响等基本核心概念,了解
第 1 页/共 3 页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掌握好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心理产生的主要影响要素,尤其是社会影响要素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提高相应的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分析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和社会心理问题,在以后的管理生活中,能把社会心理要素和其他公共管理的要素结合起来,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公共管理生活中各种问题。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知识,社会心理的概念、特点、发展趋势;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影响的概念;压力与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社会心理学概论。包括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以及他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个体社会化。主要有社会化的概念及基本特性,社会化实现的基本途径。
社会认知。包括社会认知、自我表现和归因三个基本概念,以及社会认知的特点、自我表现的理论和归因理论。
社会动机。包括需要和动机的概念,以及成就、亲和动机和权力动机。 社会态度。态度改变的理论以及态度改变的具体方法。
社会感情。社会感情的概述、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及其理论。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从众、暗示、时尚等概念,社会影响的主要手段。
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控制侵犯以及亲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压力和情绪管理主要阐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压力的概念以及情绪管理的方法
本学科的重点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的界定,社会认知、社会态度和社会影响以及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章节
总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讲实
时 课 践 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化
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手
段)
第1章
第2章 2
第3章 社会认知 第4章 社会动机
4 2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
社会心理学的发教学方法:讲授
里的概念
展历史与发展路法、讨论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
径 教学手段:多媒体 容与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
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
社会化的途径 法、讨论法
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
社会认知、自我知觉、
教学方法:讲授
自我表现、归因等基归因理论、如何合
法、讨论法
本概念 理地归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 归因理论
动机和社会动机、权社会动机的激发教学方法:讲授
第 2 页/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1227eec73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