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

2022-04-14 04:25: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儒教与道教》》,欢迎阅读!
儒教,道教
<儒教与道教》读书有感



近期上思道修实践课,我选读了马克思·韦伯的不朽名著《儒教与道教》 虽然我在读本书之前,单单从书名的角度出发的话,感觉整本书是以儒教与道教为中心的,其实这是个误区,在整本书当中的前四章根本就没有出现儒教与道教的影子,只是在全书的后半部分在出现了儒教与道教的讨论,在本书的出版说明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这么说的,“儒教与道教只是中国宗教的标志,韦伯真正关心的是中国的宗教为什么没有倾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这正是韦伯在思考了清教伦理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后的对东方文明没有孕育资本主义的一种反思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证明他在《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中的观点。

本书的主题:第一,韦伯的主要目的是在证明:中国之所以没能成功地发展出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种特殊宗教伦理作为不可或缺的鼓舞力量。第二,此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支持他的主要论点——由于欧洲展现出其特有的禁欲新伦理以作为精神的动力,因此能发展处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精神无疑是一种贪婪掠夺式的海盗冒险精神, “一旦有适当的利益,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它就敢践踏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在韦伯眼里,马克思所形容的或许正是非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求利欲足以毁灭任何理性的经营方法,不但没有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甚至会毁灭它,使资本主义窒息在人们的贪欲中。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中,看他是如何在另一种文化中,以反向论证的方式来说明为何理性化在中国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哪些因素制约并阻碍了资本主义精神在中国的产生。如果说儒教对世上的万物采取一种随和态度的话,那么清教伦理则与世界处在一种强烈而严峻的紧张状态中。尽管儒教与清教都要求人们绝对的自我控制,但前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后者则是为了体现神的意志。对清教而言,尘世的各种诱惑是阻碍他们通往永生天国的因素,因此,改造而非适应,才是他们对待今世的态度。而在儒教徒看来,正确的救赎之路在于适应那永恒的、超神的世界秩序——道,也就是说,适应那些由于宇宙和谐而产生的共同生活的社会要求。儒教的根本性质是入世的,对此生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无论在思想还是行为上都完美的“君子”,则是士人阶层的最高的追求。现实生活中个人所产生的一切不满,均源自于自身在某种教养方面的欠缺,环境是无法改变的,至少是个人的力量难以决定的,因此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生活,与天地万物合一,与人伦纲常和谐,是儒生追求的目标。改变环境在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永远站在自身的角度上,“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这也根本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分离。

中国的宗教——无论其本质为巫术性或祭典性的——保持着一种此世的心灵倾向。这种倾向此世的心态较诸其他一般性的例子,都要为强烈并具原则性。除了崇拜伟神巨灵的国家祭典之外,长寿的祈求在最受的祭祀里,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正统的儒教中国人(而不是佛教徒),是为了他在此世的命运——为了长寿,为了子嗣,财富,以及在很小的程度上为了祖先的幸福——而祭祀,全然不是为了他在“彼世”的命运的缘故。这与古埃及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他们之在乎死者完全是基于对人在彼世之命运的关注。无论如何,儒教总是弥漫着一股绝对的不可知论以及根本上的否定气氛,反对任何人对于彼世的希冀。即使是在此一观点尚未普及之处,或者由于受道教或佛教的影响而应有所改变的地方,人们对


于彼世命运之关注,还是完全摆在可能对此时此地的人生有所影响的神灵关注之下。西方近代的法律的理性化,是由两股力量并肩运作而造成的。一方面,资本主义关心严格的形式法与司法程序。它倾向使法律在一种可以预计的方式下运作,最好就像一具机器一样。另一方面,集权国家的公务系统之理性化,导致法典系统与同构型法律必须交由一个力图争取公平,地方均等之升迁机会的、受过合理训练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只要这两股力量缺乏其一,便无法产生近代法律系。儒教,就像佛教一般,只不过是一种伦理——道,相当于印度的“法”——罢了。

在中国艺术中,全都缺少促成西方文艺复兴的理性主义野心的诱因,统治阶层的竞争只有受俸者和士人猎取功名的竞争,其他追求都被窒息了。此外,发展程度相当低的产业资本主义,也没有吸引力。与西方文明不同,没有其他特别是近代理性主义所具有的要素来支持官僚体系、或与之对抗。甚至在国家统一之后,再也没有百家争鸣这类现象,完全独立自主的思想家也没出现过,都是儒教、教以及佛教的教徒在争夺自身权力。

儒教本质上是要去适应这个世界及其秩序与习俗,这个世界的宇宙秩序被认为是固定而不可违反的,社会的秩序不过是这一秩序的一个具体例子罢了。果不能遵守这一秩序,人的愚昧以及国家的领导无方,就必须为此负责。儒教徒不但生于此世,还属于此世,因为害怕违背此世的秩序以及打乱其均衡,其客观性与理性都极大地限制在传统主义;相反,清教徒入世却不属于此世,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所以可以理性地改造这个世界。

儒教虽然发展了一套宇宙创成的理论,但本身却极无形而上学的兴趣。历科学则得益于古代经典的重要性;儒教徒从根本上怀疑巫术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巫术面对德行时将无计可施,并完全排斥佛教徒与道教徒的冥思。如前所述,他们只是关注此世的事物。



综上所述,韦伯的学术成果中很显耀的是他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他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各宗教经济伦理观,通过比较、分析来寻求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研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首,接下来陆续写出《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及未完成的《伊斯兰教》,这一系列著作构成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集,集中体现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读完此书,收获甚多,也在此为本书做个推荐,希望大家都能去知会一下世界名著,并特别推荐《儒教与道教》,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0e70a4d647d27284b7351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