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1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辅导: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及基本趋势》,欢迎阅读!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迄今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既为城市化。由于人口计算简单易行、用一定可比的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为相关学科普遍接受。根据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城市化一词大致含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即物化了的或实体化的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即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时期。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二是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三是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一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当然,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并不一定构成城市化的前提。第二前提。农村必须向城市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人口激增,人多地少的矛盾尖锐,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在城市化实践中无需考虑这一前提的遏制作用,而是要考虑城市如何消化农村剩余人口。二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化。①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城市化与工业的区位过程密切相关。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的时代已告结束,城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减轻。但是,就世界范围而言,工业对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②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第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产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
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现代企业对生产性服务提出新要求;经济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发展,新的国际分工,带来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刺激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亦提出了新的要求。③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据对151个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证明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相关,城市化水平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又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趋缓。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②郊区城市化阶段。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③逆城市化阶段。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④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5
一是以大城市和城市连绵区为主的城市化。大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二是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有些西欧国家,如德国、荷兰、奥地利、瑞士等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而城市体系以中、小规模的为主,只有个别大城市。 三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在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下,城市发展按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实现;由于经济发展长期强调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因此城市体系结构以工业职能分工为主;强调地区平衡发展,严格控制大城市增长,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注意缩小城乡差别;首都发展过于集中,城市规模过大;城镇集聚区形式有很大发展。
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增长率由前30年的2.71%上升到4.76%,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0.57个百分点。到1998年未,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68个,建制镇18800个,与1980年相比设市城市和建制镇分别增长了1.98倍和5.4倍,城市化水平按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3.9%。改革开放前,城市发展主要靠国家投资,特别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工业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的引导。城市化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式的,城市化的机制不健全。改革开放使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78年底到1984年10月,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城乡经济复苏,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开始呈现活力,“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得到加强。②1984年10月到1991年底,改革开放的展开阶段。经济体制出现了结构性变化,由于市场调节作用的渗入,城市发展对国家投资的依赖逐步减弱,城市发展日趋多元化。③1992年春以来,改革的深化阶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不仅
数量增加快,整体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90年代是我国设市城市数量增加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提高幅度最大、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城市化的重心仍在东部,但已开始向中、西部推进;区域发展对城市化的作用逐步加强;投资是影响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的产业结构在整体上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出现阶段性差异;城市中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空间拓展的速度较快,城市用地结构日趋完善。
一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席卷全球。由于信息革命的到来,发达国家正在进行自60年代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全球出现新一轮的劳动地域分工给若干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其中尤以亚州和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发展最为显着。联合国1990年对全球未来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1995—2000年年均城市人口增长率发达地区0.8%,欠发达地区为3.8%;2020—2050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发达地区为0.5%,欠发达地区为2.2%。由此看出,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口都将经历一个持续高速的发展。至202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上升到65%(2000年约为51%),其中发展中国家上升至61%(2000年约为45%)。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迅速城市化的结果,是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的数量比1990年增长57%,使全球特大城市的数量和分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二是大都市连绵区仍然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自70年代美国社会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信息革命带来的空间分散化趋势,但这只适合于城市微观区域,从宏观区域来看,集中化趋势似乎更明显,近几十年大都市连绵区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印证了这一集中化趋势。城市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也许还会持续下去,从而有可能导致“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个过程合二为一。 三是首位城市主宰世界经济趋势明显。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重构使全球经济实体多层次化,出现了全球经济实体或跨国经济组织。这些经济实体的所在地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若干个全球信息节点城市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或跨国城市,越来越控制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命脉。在若干城市首位度极高的格局和地区,首位城市左右和逐渐主宰该国或该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趋势亦已见端倪。四是全球开始掀起建设生态城市的浪潮。70年代信息革命以来,普通民众的环境意识大大增强,从而使人们开始自觉杜绝资源利用上的浪费,自觉维护现有的基础设施,自觉充分利用未充分开发的各种资源,结果使许多破旧城市日益朝清洁型、生态型和适宜居住型方向转化。五是多极多层次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在工业社会,城市的增长潜力基本上取决于该城市的规模。在信息社会,城市的发展潜力却取决于该城市与全球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和协同作用程度。因此,未来较小城市也可通过联系网络分享知识和技术,这种过程最终导致多极多层次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0b2935024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