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贞观政要·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欢迎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蠫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皀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九年,北蕃归朝入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死。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魏徵进曰:“昔魏文侯问李克:‘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颉利逢隋末中国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太宗深然之。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徵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① 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②、齐主若为优劣?”徵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暗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齐主:指齐后主,名纬,世祖之子。②天元:北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
B.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
C.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
D.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 创。明清以后多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
B.朕,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自称“朕”;古代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朕”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C.中国,古代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与“吾辈处今日之中国”(《与妻书》)中“中国”意义相同。
D.府库,古代国家贮藏文件、物资、金帛等处所的通称。贮文书档案的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为库。如《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与近臣讨论周王朝与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周与秦守护天下的方式是不
相同的,这也就影响了国运的长短。
B.唐太宗认为,隋文帝不怜惜百姓却过度地重视积累财富,灾年也不开仓赈民,这也直接导致了隋炀帝的亡国悲剧。
C.唐太宗认为颉利不体恤百姓,恣情所为,必然灭亡;魏征引述李克的典故,表达了经常发动战争会使民生疲敝导致灭亡的观点。
D.唐太宗认为末代亡国的君主,所做的坏事多数都很类似。魏征也比较了天元、齐主两个亡国之君做法的区别,并认为齐主更差一些。
1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颉利逢隋末中国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 (2)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
14.唐太宗君臣善于以史为鉴,请结合本文概括他们从前代的兴亡中汲取了哪些治国的智慧。(3分
参考答案: 10.(3分)A 11.(3分)C 12.(3分)B
13.⑴颉利趁着中原大乱,就依仗自己兵强马壮入侵中原,到今天还不想息战,这就是他必然灭亡的道路。
⑵君主不停地征敛赋税,百姓既已疲弊,他们的君主也就灭亡了,齐主就是这样的人。 14.(3分)⑴爱护百姓,广施仁义。 ⑵任用贤良,远离小人。 ⑶力戒奢侈,修养自身。 ⑷政令统一,纲纪严明。
(每点 1分,答出三条即可。如有其它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 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蠫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 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皀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对于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贞观九年(635),北方突厥归顺的人奏疏说:“突厥境内连降大雪,百姓饥荒,羊和马都死了。住在那里的汉人都跑到山里做了山贼,民情非常动荡。”太宗对侍臣们说:“观察古代的君主,实行仁义、任用贤良就能使国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国家就会败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09692fe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