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欢迎阅读!
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尽管在民族大义面前摈弃前嫌联手合作,但实际上在对日作战的策略中两党各自都有一套标准。这也就导致了两大战场的开辟,也就是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其中共产党选择了联合群众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敌后战场,国民党则肩负正面抵御日军进攻的任务。
从小的教育以及各方面的信息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印象,那就是抗日战场上只有八路军没有国民党军,只有敌后抗日根据地,没有抗日正面战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敌后抗日根据地才是抗日的堡垒。但实际上当时的国民党政权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权,国民党军队拥有着共产党军队难以企及的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八年牺牲的人数达到了322万多人,在整个抗战中以国民党为主力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的敌后战场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同样重要的贡献,甚至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于破灭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对于国内民众的抗战决心起了极大的鼓舞,也让国际舆论对于中国反侵略战争产生了极大同情。
若想深刻了解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我们就必须对这一时期的中日形势以及中日两国的战争策略做一个初步分析。抗战初期,总的形势对日本有利而对中国不利。尤其体现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至1937年日本的工业水平可以与英美抗衡,农业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而中国的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仅占10%,且以手工业
居多,农业更是传统的铁犁牛耕。军事实力方面更是差异巨大,1937年,日本飞机已达1580架,坦克330辆,火炮740门,汽车9500辆,造舰52400吨,而中国仅能自制一部分兵器,其余各项全靠进口。这样对比悬殊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造就了抗战初期的中日两国战争策略。日本欲以其雄厚的实力行雷霆打击之势,迅速灭亡中国,而国民政府则制定了“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的战略方针,以转换优劣形势,争取抗战胜利。为此,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对日军的进攻设立了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击日军进攻。这也就形成了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几次大会战。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的几次大的会战其结果都是国军惨败,最终不但没有阻止日军的进攻,而且致使日军在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的15个月时间里侵占华北、华东、华中的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占领中国大小城市340余座,13个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且国民党军丢失了首都南京,间接导致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发生。国军防线由沿海向内地后退约700公里。而这一切也是后来人们抨击国民党消极抗日的依据。但是,稍微有一些战争常识的人都知道,战场谋略是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看战争总体策略的成败。
抗战初期的几次会战国民党军队的败退,实际上是可以预见的,而且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当时日军力量强盛,进攻气焰嚣张,相对弱小的国民党军队尽管有着人数优势,但其他各项战争资源相差太大,而且当时的策略“持久战”而非决战,若坚决不撤退只会徒增伤亡,
这是不符合国民政府抗战的整体策略的。从后来的史料披露也可看出,淞沪会战时国民党军队顽强抵抗3月不弃,最终由于日军从金山卫全公亭登陆,切断了上海国民党军队的后路,才不得不退;其它诸如徐州会战、广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型会战国民党军队尽管败退但都成功拖住日军进攻,完成“避免决战,打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的战争布局。从这一点上看是成功的。而抗战的最终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对于整个战争而言是正确的。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不仅打破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为东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内迁提供了可贵的时间,让本已孱弱的中国工业体系免遭没顶之灾,而且这些内迁的工业组成了抗战时期的国民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工厂战时几乎完全转为军工厂,抗战时期制造了全国几乎全部的作战武器装备,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才为这些工业命脉提供了内迁的时间,否则其后果不可想象。
也许国民党在抗战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甚至后期由积极抗战转为消极抗战,但是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顽强是应该得到肯定的。正面战场的抗战,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和对实行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0519430ab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