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勤学报国 克己奉公--乌兰夫家风家训故事》,欢迎阅读!
勤学报国 克己奉公--乌兰夫家风家训故事
乌兰夫1906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一个蒙古族家庭,原名云泽,是新中
国57位开国上将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提起父亲,乌兰夫的长子布赫曾动情地说:“父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父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勤学重教是乌兰夫家族的优良传统。乌兰夫成长于动荡的时代,深深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晚年曾回忆说:“祖父力主我和堂兄云润多读些书。希望我们能改变处境,不再像老一代人那样受人欺凌。”乌兰夫学习非常勤奋,经常边放羊边读书,有一次看书注意力太集中,把吃草的羊忘了,回村后才发现少了一只。在归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读书时,他每天从早到晚除了上课就是自学,一分钟都不肯浪费。在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乌兰夫刻苦学习俄语,每天晚上12点睡觉,凌晨3点起床后到小树林练习发音,连去食堂的路上都在背单词。到第一学期结束时,他已经能够听懂俄语授课,准确回答老师的提问。
在乌兰夫的熏陶下,子女们纷纷踏上求学报国之路。次子乌可力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投身于航天事业,成功研制出高温无机防火涂料,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子乌杰从苏联列宁格勒化工学院毕业后回国工作,从事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研究,创建了系统辩证学学科,为中国系统哲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乌兰夫十分重视民族教育,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拓荒者”,也带动子女们为教育事业出力。抗战爆发后,乌兰夫参与筹建了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等学校——延安民族学院,为开展民族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1952年,在乌兰夫的支持下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学院,填补了内蒙古高等教育的空白。1957年,乌兰夫亲自组建内蒙古大学并出任校长。在乌兰夫家人的倡议下,1991年成立了乌兰夫基金会,2008年设立了乌兰夫奖学金,如今奖励规模已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17所高校。乌兰夫家人还设立了云亭奖、乌可力奖、珍云奖等,助推内蒙古教育事业发展。
克己奉公是乌兰夫留给子女的宝贵品质。2006年乌兰夫百年诞辰时,女儿云杉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父亲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不是那种为了家人和个人的利益而放弃原则的人。但我庆幸,世界上有这样的父亲。”乌兰夫的革命生涯中,与家人聚少离多,儿女们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他们的“不近人情”。据乌可力回忆,内蒙古的奶粉厂送给父亲几大盒奶粉,那时候奶粉是稀缺的食物,他看见奶粉,心里很馋,听到父亲要把这些奶粉转送到孤儿院,就插了一句:“能不能给我们留下一点吃?”乌兰夫断然拒绝:“不行,一点也不能留!”后来儿女们知道了流传甚广的内蒙古收养全国三千孤儿的故事,深深领悟到父亲不给自家留奶粉的良苦用心。乌兰夫一直关心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和生活,要求有关部门定期汇报孩子们的情况,做到“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乌兰夫一生清廉俭朴,从不谋求私利。妻子云丽文患重病后,北京医院的医生再三劝乌兰夫去广东休养,这样妻子可以同行。乌兰夫婉言谢绝:去广东没有工作,兴师动众的,国家又花钱,不好意思。乌兰夫的外孙女石梅曾回忆起这样一件事:1987年她去北京看望外祖父,外祖父留她在家里吃饭,石梅本以为会请她吃什么好东西,上桌一看,只是清淡的四菜一汤,而且玉米面发糕已经发黑。石梅说要给外祖父捎来些家乡的新玉米面,外祖父再三叮嘱:“不麻烦吗,好弄吗?不要搞特殊啊!”石梅解释说:“我自己花钱给你买,不麻烦,不搞特殊!”乌兰夫就是用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感染着家人,养成自律身正的家风。乌可力的女儿乌兰辽娜20世纪80年代下海去深圳,到地方后用公司的电话报平安,却遭到乌可力的训斥,因为电话是公家的,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长女云曙碧在乌兰夫诞辰100周年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尽管父亲已经离开了18年,但他的谆谆教诲时刻激励着自己,是儿女们永远的财富。作为内蒙古地区共产党人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不仅如灯塔般指引着子女的人生之路,也为今天的共产党员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044dd27f8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