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萧东海老师----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欢迎阅读!
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一、形象鲜明的个性化抒情
屈原的作品,都是“发愤以抒情”的抒情诗,诗中富有强烈的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别是《离骚》,让读者不但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悲愤感情,而且还似乎能眼见作者自身的鲜明形象。这是与作者善于通过叙事来进行个性化的抒情分不开的。屈原的作品中,有极为丰富的叙事成分,有虚构的事件和奇异的情节,有关于人物活动、人物对话和矛盾斗争的精彩描写,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既充分地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形象。作品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悲愤强烈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对自我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塑造来表现或加强的。
屈原的这种作法,曾被班固指斥为“露才扬己”(“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班固的非议是不对的。因为,首先,作者的人格是伟大的、完美的,而且,他把自己放在现实斗争的旋涡中心,使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他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与人民是息息相通的,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哀天尤人。通过作品抒情主人公的完美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其人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人格,这就是诗人对进步理想的执着信念和顽强追求,对腐朽势力的不屈反抗和猛烈抨击,对自己祖国的高尚关怀和无限热爱。而且,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作品中深刻的现实内容,这就是楚国政治状况和政治斗争的广阔画面。
在抒情诗中塑造出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它将我国的诗歌发展在《诗经》的基础上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从此,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伟大诗人的名字,才出现具有诗人个性的诗篇。
二、 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作品的深刻现实内容,大多是通过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出来的。这样,屈原便成为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屈原在作品中发挥自己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大量地运用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把神话传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组织进自己的诗中,他还虚构了许多瑰丽多彩的形象,构成一个神奇的境界,这样来为表现抒情形象的思想、性格和感情服务,来刻划自己复杂、激昂、悲愤的心情。前面讲过,屈原善于通过叙事来抒情,但屈原的叙事与《诗经》的写实是不同的,象《离骚》,其中的叙事是建立在幻想、虚构的基础之上的。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况和自己心中的复杂心情,安排在想象的、虚幻的境界中表现出来,比如香草麦人、滋兰树蕙、女媭的责备、向重华的陈词、上下求索、灵氛巫咸的劝导、四方周流等,无不如此。其中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罗列了许多传说。因而郭沫若说:“作为诗人,屈原的想象力,在中国文学史中是独步的。”(《屈原赋今译·屈原简述》)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情调,使其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屈原作品获如此高的评价,与其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注意其与《庄子》的消极浪漫主义的区别。 三、 比兴手法的充分发挥
屈原的作品,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此话虽未免胶着(后三句曾遭朱熹所讥),但就其论及屈原作品的比兴来说,还是曲尽其意的。刘勰也说:“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比兴手法的运用,的确是屈原作品的一大特色。
但屈原的比兴手法,与《诗经》是与不同的。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具有其自己的独特特:(1)屈原的比兴具有象征意义。他不是用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另一种事物,而是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比如用草木代人、以男女关系代君臣关系等等,便是。(2)屈原用来比兴的东西不是单个的,也不是片断的,而是一系列的比喻组成一个系统,通过它们来抒发感情。司马迁《屈贾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即谓此。这是一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这样,屈原的比兴、象征手法,就创造性地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自己的作品显得等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更富有美的感染力。
四、 富有楚国地方特色的华美语言
屈原作品的语言,是华丽优美的作家的语言。其最成功之处,是在大量吸取前代有生命力的语言之外,还特别熔铸进去不少楚国的方言俗语,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形成我国文学史上唯一以地方命名的一种诗体——楚辞。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
另外,象“鸷鸟之不群”、“量凿而正枘”(《离骚》)等,“惩热羹而吹齑(切成细末的
冷菜)”、“九折臂而成医”(《惜诵》)等,这些在民间谚语基础上铸造出来的语言,也增添
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屈原的语言,还形成了一种朗朗上口的特有节奏和美妙声调。至隋,道骞和尚仍能用楚声读《楚辞》,可惜至宋代便已失传。姜亮夫先生在巴黎抄到一本《骞公楚辞音》的残卷,也“只有音读,比见声调”。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它特有的句式和一些特殊语助词如“些”、“兮”、“只”之类的运用。
五、 对诗歌形式的创造与突破
在屈原以期,《诗经》的句子虽然也有长短不齐,但大体上都以四言为主,而且篇幅都比较短小。屈原在《诗经》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文学,主要是楚国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创造了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楚辞,也叫骚体诗。在句式上,由原来的四言短句,发展为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六七言长句,语式结构也较特殊,丰富了诗句的音节美和表现力;在篇幅上,从单薄短小的抒情短章发展为抒情主线绵延起伏、并且具有丰富情节的长篇诗章,扩大了诗篇的容量,使其更适宜于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变化,固然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但跟屈原的伟大创造是分不开的(“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对屈原的这一历史贡献,郭沫若曾作了高度的评价:“后来的诗句的变化,几乎是为屈原一人所尝试尽了的。这项工程无论怎样不能不说是屈原的天才所致。屈原之所以成就这项工程的重要原因,我看就是因为他利用了自然天成的歌谣体。他是利用了歌谣体的自然韵律来把台阁体的四言格调打破了。屈原,可以毫不夸大地给他一个尊号,是最伟大的一位革命的白话诗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fefc5ee551810a6f52486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