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吃瓜群众的围观心理分析》,欢迎阅读!
吃瓜群众的围观心理分析
嗑着瓜子,看着热闹,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了。即使是道德上最完美无瑕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一些不那么光彩照人的渠道来找点乐子,寻求一些安慰。没有几个人会讨厌听见成功人士突然破产、美女明星承认整容、或者抛弃自己的前任被现任劈腿的消息。尽管这听上去卑鄙又阴险,但普罗大众爱看这些个“热闹”,因为人类对有些事情,比如性、八卦,国际争端等等兴趣更大。这和人的原始欲望有关系,它们会让人产生兴奋感、产生多巴胺,肾上腺素,让人愉悦。所以这种“热闹”不仅带来心理满足,也会带来生理满足。
但是,“吃瓜群众“”不是什么值得追捧的词汇。它代表着的无非是“无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三无心态。看热闹和他个人没有利益冲突,这正好可以满足吃瓜群众的诉求。
中国人更爱看热闹吗?
中国人似乎是全世界最爱看热闹的民族之一,不论从心理距离还是物理距离,我们希望和别人离得越近越好,和各种事情掺和的越多越好,在这种无边无际的纷纷扰扰之中,中国人不可思议的获得了自我认知,尽管这种自我认识几乎完全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但最终还是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文化心理学确实发现,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文化,没有太多的个人和社会、和他人的距离感。喜欢和别人的生活连在一起,喜欢关心别人的事情,这和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关,也和我们的教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哪怕出趟国我们都只认为是代表中国,而不是代表个人。
除此以外,中国人也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愿意对很多事情做道德判断,包括对人性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的自然规律,都想要赋予道德判断、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和监督的习惯。 而这些特质叠加起来,就使得国人显得更爱管闲事、更爱八卦,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工业化比较早的国家,人们更早的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隐私。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个人权利来讲,我们真的不应该过度讨论、关注、分析别人的隐私。
社会到底需不需要围观者?
不可否认,吃瓜群众的存在仍然具有合理性。对于每一个看热闹的人而言,潜意识里仍然对社会事件持关注态度,并且认为社会是需要公平和正义的,这对于个人自尊的实现、以及心理平衡有很大裨益,所以在满足个人心理健康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吃瓜群众显然要比冷漠麻木、对世事毫不关心好得多,它至少是一种心理正常的体现。 当然,只做一个吃瓜群众显然还不够积极。我们更希望人们能够主动积极的介入社会,对周遭有一种责任感,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当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从社会效果来看,围观产生更多的是负面作用。围观有时会破坏距离感、规则感和法律感,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对社会正义的伤害,对隐私的侵犯,甚至出现大规模的集体迫害行为。
当然不排除有些围观,诸如微博、朋友圈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大量转发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关注度,在某种意义上也的确推动了社会进步。尤其是我们能够迅速对事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时,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的确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但反过来这也是个悲剧——那么多社会事件为什么需要老百姓的围观、靠草根群众的振臂一呼才能获得关注?
在一个正常的、理性的社会,群众运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从长远角度上讲,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好事情,也算不上什么进步。这反而说明我们其他的诉求渠道不畅通。我们竟然需要靠自媒体上的群众起哄来解决问题,这是个悲剧,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这样的事情越少越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fe441a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