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平安 发展史》,欢迎阅读!
金融机构如何“混”出名堂
———由平安混业经营浅谈中国金融机构发展方向
最近,细心的同学在电视的广告中,可以发现之前广告力度一直很大,宣传语为“买保险就是买平安”的保险品牌------中国平安有了新的品牌变化,平安银行的字眼出现在了电视广告中,这家以保险起家的公司如何发展壮大,华丽转身的呢?他为什么要向银行发展?这个金融品牌的变化又反映出金融行业怎样的发展特点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国平安的发展历程
在24年的平安发展历程中,从一个13人的小作坊,到现在正式员工8万多人的“平安金融帝国”。中国平安呈现几何式发展壮大,发展速度惊人。公司全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其中保险为最早为老百姓所熟知的品牌之一。现如今,中国平安通过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及事业部,即三大系列。
保险系列中有寿险、产险、养老险、平安健康险;
银行系列的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平安小额消费信贷; 投资系列的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及平安证券(香港)、平安资产管理及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平安期货等
通过多渠道分销网络,以统一的品牌向超过7,000万客户提供保险、银行、投资等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董事长马明哲也多次强调,未来8到9年,“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对集团的贡献达到三分天下。但现阶段平安集团的板块结构中,保险利润贡献占到60%,银行约30%,投资仅为10%左右,后者相差悬殊。投资板块的业务的提升依赖保险、银行两大板块的支持,保险提供销售支持,银行提供渠道支持。投资板块的业务与前两者的融合存在障碍。
上世纪90年代,马明哲去香港。在那里看到香港的银行既能发信用卡,还能代销证券、保险等产品,就萌生了混业金融的想法。回来不久,马明哲就把想法跟时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沟通。刘表示,这个意识绝对符合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马明哲的想法由此而定。
马明哲当年并没有“综合金融”这一清晰的想法,只是设想把保险做起来后,未来有没有机会做银行、做信托都不得而知。
其实1991年,深交所成立时,平安就设立了平安证券(微博)部,开始了金融混业之路。那时的所有金融行业都统一归人民银行管辖,还没有分业经营的概念。 这条路没走多久就碰上了199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金融秩序混乱、金融市场失控的局面。对此,国务院在1993年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这时,刚从美国进修回来的马明哲敏锐地感觉到,国际金融业的流行趋势是由昔日的分业走向混业,各国的金融保险业都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压力下,纷纷通过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实行分业经营和专业化管理。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模式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此时,监管部门明确规定,在平安分业没有完成之前,不审批平安新的产品和新的分支机构。
1997年,背负着分业改革的平安聘请麦肯锡出了一份关于平安“集团控股,分业经营”模式的报告,即由一个集团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产、寿子公司和投资子公司,由集团控股公司对业务、财务、投资、人事、计划和风险内控等重大决策进行统一管理的分业模式。
历经多次艰难沟通,平安“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原则几经打磨,最
终确定下来并获得了监管部门的认可。马明哲此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那时往往为了见一名监管人员,要等好几天。
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为三家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平安明确了“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金控架构。此后,马明哲及其团队坚定了平安综合金融的战略目标,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综合金融模式饱受质疑的2008年。 马明哲当年在一次内部座谈会上称,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由风险极大又缺乏监管的高杠杆非传统金融业务传递到传统金融业务,进而形成波及全球的系统性风险,这和某一家金融企业采取何种业务模式没有关系。甚至,综合金融控股集团的恢复还会更快。
这一点从平安自身的数据上也可以看出,2009年平安集团的总资产仅为9357.12亿元,2012年6月底已经达到了2.6万亿元。
在2008年之后,平安加快了综合金融的脚步,混业模式日渐清晰。即未来的平安就是一个金融超市,在这个超市既可以办理银行业务,也可以进行基金、证券、以及其他投资产品的操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fb007ea2f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9.html